因为采访世界杯的关系,前段时间在俄罗斯待了三十几天时间。关于比赛已经讲得太多,想通过一些亲身体会,说说俄罗斯人身边的体育、基础的体育,应该有借鉴意义。
这次的大本营选择了莫斯科大学旁的一个居民区公寓,房子的建筑年代有些久远了,不算很高档的小区,连围墙都没有。不过让人有些诧异的是,小区里却有好几片运动场,几乎每两三栋楼就有一片。
说是运动场,恐怕也算不上。它们的面积都不大,也就一百来平方,设施也相对简陋。齐全一点的,能有片五人制的足球场、两个篮球架;小一点的,塑胶地上摆两个小门当球场,再搭配点滑梯、秋千之类的设备,就齐活了。
与国内很多小区的全民健身点大多是老人不同,这里运动的主角是孩子,而且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五六岁的居多。撞了、摔了,也不哭不闹,自己利索地爬起来继续玩,而且居然基本上没有大人在旁边守着。
俄罗斯人被称为“战斗民族”,身体素质普遍出色,并不是天生的。除了饮食方面的区别,从小“摸爬滚打”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身边的运动场”,从小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乐园。
应该说,2008年奥运会以后,这些年国内的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发展很快,但动辄都是能容纳几万人的大型体育场,或者装修精致豪华的健身房,真正让人可以比较随意进出的,不多。别说老旧小区,就算新小区,有几个设置了公共运动区域的?
“大而全”的体育场,以及需要买几千元、上万元年卡的健身房,门槛太高、消费太贵,反而让普通老百姓有距离感、敬畏感,尤其是对孩子们而言,去哪里运动?
在莫斯科,很少见到专门的健身房;再想起在日本的东京,也常看到小区里有类似“儿童游乐场”的场地。其共同点,是面积不大、设施简单、不用花费、就在身边。
今天,体育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两年前,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扩大体育人口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增加更多“身边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