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局长、所长、校长,桶长又是什么长?答案是“垃圾桶一桶之长”。首创这一名词的奉贤区四团镇镇西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郊农村,拥有1112名60岁以上老人,并不是推进垃圾分类最理想之地。
农村要搞垃圾分类,就要有符合农村特点的模式。去年8月,村里通过整合村干部、村民、保洁员力量,将23个村组划分为9个网格并推行“桶长制”。这个“桶长制”,共分三级。一级“桶长”由9名村干部担任,对网格责任区内的垃圾分类实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由农村党员和热心乡贤组成,每人结对10-20户村民开展垃圾分类;三级“桶长”由保洁员为主,在村里垃圾收集清运时,确保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到位。
“剩菜剩饭这种会烂的,要放在湿垃圾桶里;玻璃、尼龙纸这种不会烂的,就要放在干垃圾桶里。”75岁村民秦福娟,对于如何垃圾分类对答如流。她告诉记者,农村老人复杂的东西记不住,桶长就把湿垃圾成为“可烂”,干垃圾称为“不可烂”,这样几次教下来,她也能说出个所以然。
几乎每天,60多岁的村民金林德都钻在他所负责村组里,履行二级“桶长”职责。“先看一看,分了没有;然后问一问,为啥这么分;最后再对分类不准确的进行纠正。”金林德说,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现场示范垃圾分类流程,一些高龄老人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也越来越顺了。
去年,四团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级“桶长制”管理给国家住建部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并被其评价为“值得学习和推广”。目前,奉贤已起草完成《奉贤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即将在全区推广。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