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我们创作演出了《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在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上作了探索和努力。
去年,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我们一直在思考和酝酿,怎么用民族音乐的演出来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我和上海民族乐团的罗小慈团长一起商量能否创作一台歌颂人类美好家园的民族音乐节目,题目就叫《共同家园》,并成了2018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节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亲在于心相通。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力图通过民族乐器演奏世界五大洲的经典音乐,来抒发“生命之爱、山河之爱、家国之爱”。用音乐来表现人民对世界和平、生活祥和的向往。体现“乐合天下”和“大美民乐”的意境,表现世界人民在同一片蓝天下,用音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音乐拥抱美好的世界。
这台《共同家园》音乐现场节目在策划时,我们想使它成为《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的姐妹篇。《海上生民乐》主要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中国的经典民族乐曲,节目分四个篇章“风、雅、颂、和”,用民乐讲中国的故事。这次《共同家园》我们使用民族乐器演奏世界五大洲的经典乐曲,分为“天、地、人、和”四大篇章。“天”——万物之源;“地”——文明之光;“人”——合和相谐;“和”——共同家园。通过这四个篇章来反映人类历史代表性的时代和音乐,逻辑性和文学性都比较强,架构也比较清晰。
民族音乐承载着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文明,也承载着新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创作中,既要表现民乐的魅力,又要符合观众的新的审美要求。在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上要有突破。要做到“好听、好看、有内涵”。在这次表演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原创作品,也有小部分根据世界经典作品重新编配创作的,具有传统的特色,又融合了时代的审美要求。作曲和编配的手法都比较新颖,风格力求多元。既有气势磅礴的作品,又有轻巧明快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乐器演奏的长处和特色,也凸显了中西合璧带来的民族音乐的崭新面貌。演奏的形式多样,有独奏、合奏,音乐、舞蹈与器乐组合,加强了中西乐器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我们邀请了俄罗斯最著名的民族乐团和西班牙的演奏家,一同参加演奏表演,共同歌颂我们美好的家园。在多媒体的制作上,我们独具匠心,不绚丽刺目,不喧宾夺主,使多媒体能够为音乐起到烘托的作用。这次演出的第二篇章用的低音提琴和贝斯,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专门为这次演出研制的,用中国自己制造的低音提琴和贝斯,这在上海民族乐团演出中是首次亮相。
在新时代探索民乐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族音乐以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姿态拥抱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