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紧落实元首共识
中美两国在贸易摩擦按下“暂停”键一个多月后首次重启谈判,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说,这次谈判为副部长级别,意味着是为未来更高级别的会谈奠定基础,并不是要在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韩联社称,虽然此次谈判仅为副部长级,但舆论仍赋予其“达成大交易的首个阶段”这样的重大意义。
路透社7日报道称,关注中美今年首次面对面贸易谈判的进展,亚洲股市周一强劲开局,展现出投资者信心回升。截至当天收盘,日经指数上涨2.44%,今年来首次站上2万点大关。亚太多国股市均有上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中美双方能否在3月1日前顺利达成经贸协议,是稳定中美经贸关系、防止双边关系激烈震荡的关键。中美谈判团队正加紧落实双方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达成的战略共识。国际社会对双方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协议、进而可能稳定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的信心有所增强。
中美两国元首于去年末G20峰会期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晤,就有关经贸问题达成共识,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双方同意,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中方表现坚定立场
陈东晓表示,中方对于妥善解决中美贸易摩擦,意愿一直很强烈,立场一直很坚定。相比之下,美方的态度有所反复。首脑外交在处理中美关系分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去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中美元首会晤,无论是会谈时间比预期长,还是两国元首面带笑容地握手合影,一系列细节表明,双方对会谈的过程和结果是满意的,这为谈判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气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认为,中美都希望局势不要进一步升级,双方都有“暂停”的需要。作为贸易战被迫反击的一方,中国态度一直坚定明确: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坚定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8个多月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中方的决心与能力。吴心伯强调,如果没有中方一直以来在博弈中的坚定不移,美国不一定愿意坐到谈判桌前。
未来谈判不会轻松
吴心伯认为,考虑到美方经济团队内部的分歧、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美方态度曾一度反复等种种因素,谈判不会很轻松,甚至不排除出现反复。尤其除了贸易逆差问题,美国的重点落在中方的政策调整和结构性改革上,可能导致双方的博弈更加困难。
中美经贸摩擦还应放到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中审视。吴心伯指出,从长远来看,即使贸易战“停战”谈成了,也必须看到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美之间的竞争及局部的对抗仍将继续存在。
陈东晓认为,双方关切的议题需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全面的“停战”协议。“将预期锁定在一个对双方而言合理的范围内,是谈判的一大难点。对此我们需要有两手准备,守住底线,做好预期管理。”他指出,美国国内政治复杂,两党斗争激烈,某些国内议程可能干扰中美关系大局。
陈东晓表示,针对美方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等“结构性问题”,如何更好地与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相结合,将是未来双方磋商的重点领域。同时中方也就留学生等问题向美国提出了严正关切,得到了美方回应。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方向国内外展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获得国内外积极正面反响。“我们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有利于在磋商中掌握主动。” 首席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