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红旗歌舞团”不久要再次来上海演出的消息,勾起了我记忆中的很多画面,已经十分遥远却又恍如昨天,历历在目。
那是六十七年前的事。一九五二年,刚进入复兴中学不久的我,还是一名少先队员。一天,学校忽然通知我,少先队给我一个任务:要参加一次纪录片电影的拍摄。要我穿着整齐鲜艳些,明天一早会有车来家接我。
第二天清晨,果然有车来,车上还有一批上海戏剧学院(当时校名是“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的学生。大车把我们接到一个电影摄影棚,棚里搭起了一个舞台,台下还有一排排观众席。这时我们才知道,这里是要拍摄《苏军红旗歌舞团在中国》的演出纪录片。我们都是作为纪录片中看演出的观众的。而我和另外几位其他学校的少先队员,还要兼任向台上演员们献花的任务。
拍摄从清晨一直到深夜。当年在台上演出的,是歌舞团第一批成员,现在说起来是“元老”们。几年前,他们刚从二战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历经了考验,身上还带着硝烟的气息。这样的气息,从他们演出的热情中还能够迸发出来!合唱的指挥,是歌舞团首任团长亚历山德罗夫的儿子,他对演员演唱歌曲要求之严,令我至今不忘!每支歌,都要反复演唱多遍,直至拍摄下了歌声和演唱者的精神状态都达到最佳为止。有的歌,对我来说,当时还是很陌生,可等到镜头拍成了,我竟也会唱了!
在演员短暂的休息期间,摄影机就掉过头来拍摄我们观看演出的镜头:欢呼、鼓掌、欢笑……这时,台上的演员们会向我们招手,欢呼,帮我们造气氛。
一整天下来,歌舞团的演员和我们虽然始终在台上台下,却已成了亲密的朋友。当摄影机和灯光在选取镜头地位和布光的时候,我们为了放松肢体,就玩起手足小游戏,比如:手指从左往右画圈,脚尖同时反方向画圈;左右手在胸前同时反方向画圈等等,台上的演员们也就跟着我们指手画脚起来,做错了,台上台下就哈哈大笑。很快,我们和歌舞团的演员们虽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交谈,却建立了难忘的友谊。
拍摄结束时,已过午夜,演员们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我们却没有看出他们表现出哪怕一丝疲劳、懈怠。我们说,到底是战火中冶炼出来的队伍,经得起考验!
不久,这部纪录片热映了,让更多的中国观众目睹了当年苏军红旗歌舞团演出的风采。而我,在银幕上竟看到了自己一个热烈欢呼的大特写!这是我今生在银幕上留下的第一个镜头,这个镜头与红旗歌舞团的演出连在一起,在我记忆中刻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