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第一次在敦煌听樊锦诗先生讲述莫高窟保护的种种设想,我惊讶于一位江南女子数十年在大漠中坚守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勇气,更折服于她为坚守所爆发出的睿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文化保护杰出贡献者,这样的国家荣誉称号,“敦煌女儿”樊锦诗当之无愧!
在上海出生、长大,但从1963年北大毕业到退休,樊锦诗一生的职业生涯都献给了敦煌——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
樊锦诗的专业是考古,1962年即将毕业时,她平生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实习。遥远丝绸之路,千年莫高窟,对学习考古的年轻人而言,目睹灿烂文化遗存,足以震撼到高山仰止。强烈的兴趣,强烈的震撼,让敦煌莫高窟成了樊锦诗一生的坚守。
一生坚守,遭遇过恶劣的自然条件,遭遇过亲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困难,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留下来,因为热爱,更因为忠诚。作为北大校友,樊锦诗在给北大新生的公开信中说——“1958年,我和你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刻苦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当时北大学子共同的梦想。”矢志报国,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樊锦诗的忠诚,就是她一生坚守敦煌、坚守人类文化遗产巨大勇气的动力源!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为保护莫高窟,樊锦诗带领团队开始种种创新探索。
首先,解决当时莫高窟最严重的问题——壁画病虫害。通过国际合作,终于研制出了治理壁画病虫害的药物。其次,首创“旅游预约制”。2005年,开启莫高窟“旅游预约制”,每天游客不能超过三千人。再次,在种种传统保护技艺之外,借用新科技,让“数字莫高窟”担当文化传承。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全世界的人都能在线免费欣赏30个洞窟、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实现全景漫游。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一生的坚持和坚守中,“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以忠诚和睿智实现了敦煌莫高窟的有效保护,也向全世界呈现并分享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