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兵前夕,在北京找寻“兵工辉煌”
吴健 刘歆
■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驻足于军事成就展台前
  特派记者 吴健 文

  特派记者 刘歆 摄

  国庆阅兵在即,“看阅兵,赏兵器”无疑是老百姓期盼的亮点。首都北京,是中国兵工战线的“司令塔”,许多单位都在这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在闹市,有的在郊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日前,记者参观车道沟、槐树岭这些“内行人都懂”的地标之处,在阅兵前夕找寻“红色军工记忆”。

  军工业发展的见证者

  步出地铁车道沟站,不远处,标有“中国兵器”大字的楼宇映入眼帘,那是兵器工业在北京的“风水宝地”。记者走访了车道沟某兵工大院旁的一家杂志社,它在中国军迷圈里享有盛名,更重要的是,对改革开放后的国庆阅兵,他们的记录具有档案价值。

  “作为兵工学会下属的刊物,论专业性,我们是认真的。”该刊编辑秦蓁很热情,他拿出最新一期封面,“这是我海军‘中华神盾舰’装备的新式反舰导弹照片,可是新鲜出炉。”

  “登在国庆前夕的一期上,是不是意味着它和今年国庆阅兵有关?”记者问。“至于阅兵上的惊喜,我们下期再说。”秦蓁回。

  其实,该刊及其所在的车道沟地区正是新中国兵器工业成长壮大的“见证者”乃至“亲历者”。据介绍,解放初,这里有北京工业学院校舍,后来成立炮所,再后来又是五机部机械院、国防科工委某院、总后某院和兵器科学研究院院部,1999年之后进驻新单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兵工重镇。

  秦蓁拿出一份份期刊及当年拍摄的阅兵村、天安门广场受阅的底片(有不少当年因版面受限而未发表),身为中国军事科普媒体的工作者,“与历史同行”的自豪感是无需语言来表达的。

  秦蓁说,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力迎来飞跃式发展,中国军队和兵工面貌也发生巨变,海外军刊对中国军队和武器装备的态度也从“轻视到重视”,“现在我们刊登的图文,不时被外国权威期刊引用”。

  兵工史上的“上海奇迹”

  在车道沟,记者还采访了资深专家蔡寅生,他是中国兵工战线几十年辉煌的参与者,更与中国阅兵中多次出现的明星武器有着“不解之缘”。蔡寅生认为,国家一以贯之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使得兵工科研和生产工作有了引领。“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的第一个域名CN是车道沟大院里的计算所申请来的,中国第一份电子邮件也发自车道沟,中国最早的行业中文数据库也是在车道沟建成的……这一切,都书写着中国兵工最值得铭刻的辉煌。”

  蔡寅生回忆,新时代里,车道沟大院里的研究机构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外文翻译很吃香,可现在全民外语水平提高,获得知识渠道多了,主要靠翻译还有优势吗?过去单位里的大型计算机“傲视群雄”,可现在遍布各地,单纯靠计算服务有前途吗?“车道沟人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开动脑筋,打开一片新天地。”他介绍,创新是车道沟人的主旋律,像制导导航领域,从最基础的惯性器件做起,为中国兵工占领信息化制导导航阵地立下汗马功劳。

  蔡寅生特意提到上海为中国兵工做出的卓越贡献。“七十年前,十来位拒迁台湾的上海兵工专家联名向人民政府提出建立类似兵工大学的学校,为解放军培养技术人才。1952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哈军工,来自上海的研究室就是哈军工建院的三大主力军之一。”蔡寅生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品外贸急需大口径榴弹,兵器部自有产能不够,而上海援建的“小三线”厂经动员也能生产,创造了奇迹,“上海在中国兵工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章”。

  兵器界的“另一高地”

  和车道沟大院一样,身处北京槐树岭的某大院则是中国兵器工业的“另一个高地”,那些从战场到阅兵场都“气吞万里如虎”的装甲战斗车辆都凝聚着槐树岭一群默默无闻的兵工人无私的奉献。“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解放军装甲兵庞大的装备体系中,没有一台车、一门炮、一发弹药来自外国,全部由中国自己研发制造,中国装甲装备科技水平已居于世界的前列。”与槐树岭大院相伴超过20年的军事杂志主编刘青山说。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片特殊的兵器主题展区,旁边是游泳池,娴静中却透着抑制不住的威武。“和别处国防主题园不同,这里展出各国原产技术兵器,当然中国兵器是主角,”刘青山深情地说,“这里有许多独一无二的藏品,以实物介绍技术特性,它们有的至今仍是部队骨干,有的则像流星划过天空,没有服役多久,但正是它们所积聚的巨大能量,才催生出战场上的中国利器。”

  记者注意到,59式坦克、63式装甲输送车、86式步兵战车、红箭-8反坦克导弹……这些装备都曾在过去的国庆阅兵中出现过,触摸着它们的“钢铁皮肤”,听着兵工专家叙说不为人知的故事。“像这台86式步战,参加过1999年阅兵,而它的技术原型车的来历可就传奇了。”原来,几十年前,一群从槐树岭出发的接车小组负责把抵达港口的步兵战车样车运回北京,“战车装在专列的平板车上,列车越往北开,天气越冷,那年的雪特别大,专列开到郑州附近,终因轨道积雪太厚,不得不停下来,这时候正赶上春节,车站职工主动请接车小组进屋取暖,车站食堂还为他们准备了面粉和饺子馅,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很是温暖!”

  遥想即将在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亮相的装甲猛虎们,刘青山兴奋地说:“它们会告诉世人,新中国‘强起来’有着无可置疑的实力依托!”

  此刻,阳光愈发灿烂,掩映在树林里的战车钢板反射出耀眼光芒,站在这里,仿若穿越时空隧道,感受着中国兵工前进的强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夜上海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财经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金色池塘
   第A22版:往事回眸/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晚报
阅兵前夕,在北京找寻“兵工辉煌”
首都盛装迎国庆 满城尽带中国红
新民晚报要闻A03阅兵前夕,在北京找寻“兵工辉煌” 2019-09-28 2 2019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