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全新贯通开放。行走其间,清风徐来,轻拂发梢但并不会调皮地吹乱发丝。阳光明艳,洒在身上有暖意但并不晃眼。天高云淡,正是一年中最适合漫步滨江的季节。
2017年,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建成开放。至此,杨浦滨江岸线实现南段5.5公里全线贯通,百年工业博览带在杨浦滨江崭露头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拥有“百年工业”厚重积淀的杨浦,擦亮曾经沉睡的滨江工业“锈带”,让后工业水岸成为开放共享的旖旎绿带,以觉醒东方的崭新面貌,呈现出对标国际一流滨水空间的决心和信念,这是城市送给生活的又一份厚礼。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
今天,百年工业文明的交响,在此奏响华彩乐章,为国庆而歌,为城市而颂。
“三带”融合打造“世界的会客厅”
2018年1月1日,上海做了一件大事情: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的45公里黄浦江两岸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滨江岸线成为城市的会客厅,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可漫步,可休闲,可观光,浦江两岸旖旎风光让更多市民游客陶醉其中。
杨浦,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全市各中心城区中拥有最长的滨江岸线,绵延15.5公里。据说,如果将烟囱也纳作建筑物的考量范围之内,那么,国际饭店曾经雄踞一时的“远东第一高”地位其实应该易主——因为,建成于1940年的杨树浦发电厂钢制烟囱高110米,比83.8米身高的国际饭店还要高出一大截。那时,很多跑船的船民都说,在江面上远远看到高耸入云的烟囱,就知道前方就要到上海了。
资源禀赋,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对初心的试炼,对担当的锻造。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总体规划,按照杨浦区委区政府“滨江树标杆”的工作要求,杨浦区在完成上海全市滨江贯通任务的基础上,主动担当,自我加压,将滨江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再向杨浦大桥以东延伸2.7公里。而且,与此前贯通的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岸线相比,东侧2.7公里可以说是滨江岸线建设的2.0版本,功能更齐全,特色更明显——
东侧2.7公里的开发建设,除了按照黄浦江开发的统一要求,实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之外,进一步提升“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这一内涵的提升,既得益于西侧2.8公里的积累,也源自东侧更加丰富的工业遗存积淀。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树浦一带已有纺织、造船、造纸、制药、制皂、烟草、有色金属、机器制造、公用事业等不同门类的工业企业300多家,创造了中国工业的许多“第一”,成为上海也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先行区与集聚地。杨树浦由此被美誉为“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留有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也正因此,从杨浦滨江的起点:秦皇岛路码头出发,沿着江边,越往东走,特别是穿过杨浦大桥后,冷峻的工业风和纵深的历史感就愈发明显起来。
你看,杨树浦发电厂高耸的烟囱、巨大的码头塔吊、通往发电车间的输煤栈道,原汁原味保留着,令每一个第一次看到的人都会深深被震撼。
电站辅机厂厂区内原地保留的工业桁架、吊车等工业品依次排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曾经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电站辅机制造企业”的昔日荣光,仓库内墙上清晰可见的修补痕迹,则显示出岁月流转、产业更迭的沧桑巨变。
更让人意外惊喜的是,这里不仅保留着工业管道、码头塔吊、钢铁支架等工业遗存,作为静诉历史的点缀小品,漫步在滨江公共空间里,行人还会亲身从空荡荡的老旧厂房穿过。站在早已废弃的屋脊下,透过缝隙抬头看见蓝天白云,这种兼具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穿越感,是新建成的公园绿地无法比拟的。
在全新贯通的东侧2.7公里滨江岸线,共有7处、12栋、7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和数百件的工业遗存,随着今天的正式开放,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将首次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活化利用的工业遗迹,将带人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强烈地感受到工业发祥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变的巨大潜力。
杨浦滨江,正在成为“世界的会客厅”。
魅力杨浦再新增颜值担当
草长莺飞,本应是形容春天的词汇。然而,杨浦滨江2.7公里的“颜值担当”——新建公共绿地中的各种彩色花草,以及那些在空中不时掠过的江鸥,却让人行走其间情不自禁想到了用这个词汇来描绘初秋的杨浦滨江。
在这条2.7公里的滨江岸线上,新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约1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灌木近百种,总数超过30万株。蓝冰柏、叶子兰、蓝雪花等一些难得一见的花卉新品种,在这里亮相。以清新的蓝白色为主色调的花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有野趣而不杂乱,有生机更兼养眼,特别是那不时出现的一滩碧水清泉、两根工业风管道装饰,还有颇具设计和施工难度的18瓣贝壳形圆拱休息区,都让人感觉这里既小清新,又很潮酷。
今天,适逢“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此开幕。国际著名策展大师北川富朗先生担任总策展人,以“相遇”为主题,邀请全球艺术家,把5.5公里长的滨江公共空间变成一张巨型画布,尽情创作出天马行空又契合杨浦精神的艺术世界,滋养这条富饶多姿的滨江岸线。
在岁月沧桑中没有湮灭的,必将重新焕发生机。今天的杨浦滨江2.7公里,给城市带来许多惊喜。
杨树浦电厂曾经的输煤栈道如今已华丽转身。沿着金属楼梯拾阶而上,走上位于三楼的党建服务站“杨树浦驿站”,凭栏临风,极目远眺,雄伟的杨浦大桥近在咫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可以预见,在不久之后,这里即将成为浦江两岸的“红色”高点,将杨树浦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
杨浦曾是纺织工业重地,“十二棉”是其中一块不可磨灭的金字招牌。“十二棉”原为日商创办的大康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营上海第十二棉纺厂,曾以制造当时十分高档的卡其布面料闻名于世,美名“卡其大王”,90%的产品都出口海外,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
“十二棉”厂房如今已不复存在,一座以卡其布为灵感缪斯的卡其公园取而代之。设计师介绍说,这里用各种巧思将纺织工业的珍贵记忆保存下来:那一排排笔直的树木,正是原先纺机排列的位置,似乎正在向当年奋战在纺机上的劳动者们致敬;卡其色的地面透水环保,构筑成一个迷你的海绵城市;纺机成为孩童们的神奇魔法棒,用手摇动,便可制造快乐的喷泉;棉绳织成快乐的攀爬架,撒欢是孩子们在这里的特权。
杨浦滨江2.7公里也并不单单偏爱孩子们,年轻的自拍族、银龄的健身族,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打卡地。喜欢拍照的,可以谋杀无数菲林;喜欢健身的,可以曲径通幽,逆风飞扬。在这里,厂房化为绿树,工厂变身公园,昨天走向今天,由历史编织的时光隧道亦真亦幻,带我们在行走中真切体味“百年工业”这四个字的积淀与传承。
时光荏苒,从工业滨江,到共享滨江,是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的华丽转型,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绿色升级。
宜漫步,可阅读,有温度,杨浦奋力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这里,是杨浦的会客厅,上海的会客厅,世界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