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九死一生,才把魂找回来
该剧制作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白鹿原》是陕西人的魂,我们都是生生剥掉几张皮,历经九死一生,才把魂找回来。”除了北上广,其实全国大部分话剧院团的生存状况不如当地戏曲院团。如果要在百度上查词条,有“北京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但是没有“陕西人艺”,也没有“河南省话剧团”——他们曾经参加2012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过感天动地的话剧《红旗渠》。迫于生计,陕西人艺的演员也与河南省话剧团的演员一样,曾在外兼职,演影视剧、卖茶叶、开面馆、开歌舞厅。同样也是好剧本,《白鹿原》和《红旗渠》为演员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好剧本、好导演一下子升华了整个剧院的精神状态:“《白鹿原》把我们重新拉回了话剧舞台。”
北京人艺2006年首次把《白鹿原》搬上话剧舞台,林兆华导演,濮存昕、郭达、宋丹丹领衔,热议一时。但是该版本中,仅有郭达是陕西人。他们在西安上演该版本时,“夹生”的陕西话遭当地观众质疑。那时,陕西人艺就萌生了要排这出戏的念头。李宣说,“全团陕西演员站在舞台上,浑身透着陕西人的生冷倔强,代表了最普通的陕西汉子。”白鹿村方言(蓝田话)的运用,是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得以还魂的原因之一。
心怀敬畏,重现祖辈坎坷
2014年,小说“发源地”的艺术院团,陕西人艺正式将《白鹿原》提上最后制作阶段。孟冰的剧本之前,剧院手里已有8个剧作家改编的剧本,最后经过多次比较,最终还是认为孟冰为北京人艺写的剧本得票最高。
白嘉轩的扮演者蒋瑞征是北京人,因为上山下乡,在西安生活了40多年。起先,他想扮演“对头”鹿子霖,因为鹿的“戏好,讨巧,性格明显,情绪跌宕,容易引起观众关注。”陪着导演胡宗琪去了一趟白鹿原之后,他就被建议演白嘉轩,因为他经常出演“腰杆子很硬很直”的人物,例如书记、首长一类的正面角色,加之其形象、音色、气质也都接近。他从来不担心自己被人用同样扮演过这一角色的濮存昕、张丰毅等作比较:“我太了解陕西农民了。深入生活不是到白鹿原走一遭就行了。这点时间你想把陕西农民的风骨、坚韧和内蕴完全消化——不可能。”再者,他觉得:“对于白嘉轩,我心怀敬畏。能不能重现祖辈走过的坎坷,是我首先考虑的。”
在小情小调泛滥的当下,我们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情大义。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