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校门口,送别又一届毕业离校的学生,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三十一年前自己毕业离校时的情景来。
那是1981年的冬天,经历了“高考,1977”的我们要毕业了,系里已经作了动员,大家突然意识到,离别的日子近了。从此,我们完全换了一种状态,没有人再去公共教室挑灯夜读了,也没有人再去阅览室抢占座位了,上完有限的几节课,或者吃完饭,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寝室里,但又很少有人说话,气氛有点凝重,甚至有点感伤。
谁说不是呢,四年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也许我们的相处没有轰轰烈烈,也因为各自都埋头学业而鲜有交往,但就是在这种忙碌和平淡中,我们早已达成了价值观的认同,也达成了心灵的默契。现在就要各奔东西了,难免有种失落与怅惘。
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都结束了,班干部甚至开始分发毕业签名纪念册。这是一本同学自己设计制作的纪念册,说不上精美,但朴实无华,看着让人觉得亲切。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开始了彼此的签名留念,每个人既接受对方的美好祝愿,也把自己的美好祝愿送给对方。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离校时间的逼近,我的那本签名册的空白页也越来越少,到正式离校的前一天,只剩下一页空白。翻阅老师同学给我的祝福留言,凝望着仅剩的那张空白页,我的内心也越发纠结起来,甚至是焦虑和痛苦。
我还和一位同学没有彼此留言。我一遍遍地自问,难道要把这份遗憾带出校门吗?是的,我们之间曾发生过不快。由于我的一个不慎举动,重重地伤了他的自尊。虽然我早已知道自己错了,虽然他也早已原谅了我,但由于性格上的某些弱点,宁可这样“僵”着,也不找个台阶下,彼此竟不再说话,遇到了也只是微微一笑,点一下头。第二天就是离校的日子了,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失眠了,自责、内疚不时袭来。我也想了很多,是啊,“隔阂”本身是由自己引起的,理应主动去赔礼道歉,争取对方的谅解才对呀。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有意把签名册放进随身带的挎包里。正巧,我们在去食堂的路上相遇了,我鼓足了勇气,先是给他一个微笑,然后清清喉咙,说请他给我签名留言。说罢,我紧张地等待他的反应,他也同样给我一个微笑,从包里拿出签名册递给了我。他的留言是这样的:“勇于走出昨天的阴影,才能迎接明日的阳光。”在我们彼此留完言把签名册递给对方的时候,两双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继而是一个热烈的拥抱,我一阵感动,顿时眼前一片模糊……
毕业后,我去了地处远郊的一所职业学校,而他则回了家乡海岛,彼此很难互通音信。但三十多年来,每当我翻阅那本终于没有留下空白页的毕业签名册时,内心总会划过丝丝欣慰。
十日谈
毕业季
蓦然回首毕业后的时光,一晃36年过去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