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伯伯刚刚离休,按理说在家中安度晚年,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劳伯伯自离休后,就没有开心过一天。一个关系不错的老战友去世后,他更是整日忧心忡忡。看到老同志来,总要说一些很伤感的话,惹得身边的老伴儿也不高兴。在劳伯伯的眼中,退休回家,就是等死,就是过一天,少一天。儿女给他买了很多名贵的补品,但也无法免除劳伯伯对死亡的忧郁和恐惧。
[心理咨询师的意见]
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更多地考虑死亡,因此正确的生死观对老年人尤为重要,这关系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否开心幸福。那如何做才能不像劳伯伯那样恐惧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首先,老年人要有活在当下的心态。死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这就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可见,“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以老年人更应该去牢牢抓住每一个今天,为今天而生,不浪费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的时光,积极地投身每一个今天的活动,珍惜和子女、伴侣、老友相处的时间,感受今天还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今天种种人生的滋味。这样,老年人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
其次,要保持坦然的生活态度。如果一味地恐惧死亡,整天忧心忡忡,不仅使晚年生活失去了乐趣,而且还徒增了许多烦恼和痛苦。因此,要有“自然到老年,坦然梳白发”的现实态度,积极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有位老年人曾经写道:“与其悲悲戚戚地活20年,不如高高兴兴地活10年。如果‘生’得不愉快,不但不能延长‘生’,相反还会因精神对肉体的反作用,使‘生’的寿命也被压缩了。愉快地生活,不因为种种微不足道的干扰而激动地生活,不仅提高了‘生’的质量,而且也使‘生’的寿命有所增加。”这正是老年人对生与死的积极领悟。老年朋友可以把恐死心理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然,不再与其作无效的纠缠。恐惧来时不仅仅要任其恐惧,而且要把这种恐惧转化为行为动力,越是痛苦越是去做当为之事,比如,学习、锻炼、劳动等。只要你持之以恒,就能把对死的恐惧转化成对生的建设与珍惜。
做到活在当下,坦然面对,相信每一位老年人都会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