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走进虹桥开发区总部所在地——新虹桥大厦,一种亲切感就油然而生,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那些年我在8楼、9楼和3楼工作时的场景。
刚到虹桥的头两年,我在新虹桥大厦8楼办公。一接触具体工作,我就成了虹开发“立足开发区、跳出开发区”第一次发展战略的践行者。那时原先的经营部改名为第一经营部,专门负责“立足开发区”。而我所在的第二经营部则是新建部门,负责“跳出开发区,走入大市场”。那时出差是常事,8楼办公室多数时间见不到我的踪影。记得当时出差,7人座的丰田面包车苏州、无锡、杭州来回跑,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外地。一辆车上配置一个工作团队,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各司其职,面包车就像一个流动的办公室。为提高效率,我们还“发明”了一种“轮流睡觉法”。因为项目分析过程是分段进行的。工程部人员首先负责项目工程量估算,人事部负责人力成本估算,财务部负责资金安排,最后轮到我这个负责经济可行性测算的作整体论证。大家“你方作罢我登场”,一环一环接力工作,效率非常高。就连为我们开车的胖胖的老朱,也没闲着,他白天是司机,晚上成了我们的“后勤部长”。
到虹桥三年后,虹开发的第一、第二经营部进行了合并,我的办公室也由新虹桥大厦8楼搬到了9楼。随着开发区的工作重心转向“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并重”,发展战略作了第二次变革,在“立足开发区、跳出开发区”当中插入了“完善开发区”。“完善开发区”主要关注公司制开发管理模式下的“区政管理创新”。“跳出开发区”除了跨地区还涉及到了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过这一变革,我出差离开上海的任务少了,但上谈判桌的机会则越来越多。有一次跟着经理老陈和“四眼哥哥”一起与GE公司谈合约,到了饭点双方都没有叫停的意思。结果按照老美的喜好用“可乐加面包”打发了。新虹桥大厦9楼会议室的灯光那晚一直亮到了深夜。
我到虹桥开发区的第9年,办公室由新虹桥大厦9楼搬到了3楼。那时开发区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调整和优化”,提出了“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虹开发的第三次战略变革。“立足虹桥、完善虹桥、走出虹桥、发展虹桥”的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更是丰富了发展内涵。如何落实第三次战略转型,成了我在投资管理部的主要工作。那些年,我在3楼办公室又玩起了“失踪”,一阵子参与到嘉定搞“飞地”,一阵子又联手嘉定区一起上北京向三部委申报“扩区”。虽然时不时常要加班,但是每过一“关”都会让我们高兴半天。
转眼间,虹开发已走过了30年发展历程,我成为“虹桥人”也已经25个年头了。虽然后几年,我的办公地点不断变换,但是在新虹桥大厦工作时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是最为深刻的。在那里,我亲身经历了虹桥开发区三次战略变革的全过程,而新虹桥大厦的8楼、9楼和3楼,于我而言,正像是一个个历史的足印,镌刻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让我经常回味,难以忘怀。
十日谈
开发区的故事
明日请看《俯下身子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