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七常委悉数出席,足见此次会议规格之高;将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更清晰标注了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康——“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
1917年,青年毛泽东奋笔疾书:“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毋庸讳言,近代以来国民体质一直堪忧,从“东亚病夫”沦为一个民族的惨重伤疤,到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落后,再到战火频仍、安全系数极低,谈论国民健康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今天,我们有足够理由为国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而自豪,为国家不断取得卫生健康成就而欣慰。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较之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变化惊人。2015年,上海市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75岁。
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与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准。上海市民健康已连续12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骄人成绩来之不易,却水到渠成。其实,健康还在于防病,即“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据统计,对于同样的疾病,预防费用只是治疗费用的九分之一、抢救费用的百分之一。从根本上说,这就需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国民提高健康素养,也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健康教育,并构建好各种制度兜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如果“舌尖上的安全”无法保障,如果空气、土壤、水污染不能根除,如果医改不能取得明显成效,国民健康就变得空心化,失去依恃。
这次卫生与健康大会已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要贯彻食品安全法,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除此之外,还表示要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所有这一切,用“全方位、全周期”来形容并不夸张,这为国民卫生与健康提供了最全面的制度底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全民健康,发展也失去了意义。乘卫生与健康大会之风,我们更有必要重塑健康伦理,以享受更有品质的人生,由此也更有动力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