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赛场最近不太平静,美国女队在接力赛中通过重赛进入决赛并最终夺冠,因为中国女队受影响最大,此事件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其背后有很多议题值得回味,比如规则本身是否合理,裁判的判决是否存在偏向。其实,不仅中国网民,不少国外网民也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国的大国角色对裁判的判决产生了影响。
在此之前,有关“中国被黑”的讨论在互联网上就已经非常热烈。从体操到拳击,再到举重,很多网友认为裁判的判罚对中国队不利。实事求是地说,涉及这种争议,网民在发声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竞技技术层面的讨论,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被黑”完全就是一种想象。有媒体评论提醒,说所有的“误判”都是“黑”中国,也未必客观。但是,“为运动员叫屈,对裁判不公感到愤怒,我们捍卫规则的公正性,斥责那些人为的不公。”这是一种相对公允的表态。
不少网民梳理奥运史上的不公正判罚,发现类似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大抵而言,东道主往往会获得裁判的偏向。另外,裁判群体的构成往往也会影响判决,像体操这类主观裁量空间较大的项目,欧美人的审美倾向对评分标准影响很大,而从体操世锦赛到奥运会,美国裁判经常出现,结果屡屡出现裁判偏向美国的争议。至于像美国女队重赛,过去倒是比较罕见,相反的案例倒有。比如2011年的大邱世锦赛,前半程落后的刘翔在后程追赶罗伯斯时,被对手连续拉手干扰,最终第3个冲过终点。赛后中国队进行了申诉,罗伯斯金牌被取消,刘翔以13秒27获得一枚银牌。
当时也有网友提到重赛的问题,刘翔赛后的回答是,“很多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改变结果,对很多人都不公平。”从竞技层面看,这样的回答放在此次美国女队重赛判罚中同样合适,即改变结果对很多人都不公平。当然,除了重赛可能导致的不公平,更大的争议在于,不少专业人士也认为,比赛过程美国队受到干扰非常有限,规则对于类似行为的规定过于笼统,裁判的判罚看似有依据,但其实缺乏说服力。
这样一次争议背后当然夹杂了情绪因素,调侃美国队已经成为一种网络时尚,各种段子、嘲讽应接不暇。奥运会是一个特殊场合,虽然经常会强调“回到赛事本身”,高手之间的对决也会让观众忘记他们所代表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就是奥运赛场的全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类敏感话题,也很容易借助一些纠纷从而得以唤醒。每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一样,这会反映在赛场上,有网友提到,近些年美国在国际足联、国际田联反腐中扮演着推手角色,继而认为这会给裁判们制造一种压力,偏向美国队于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