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中山在上海的风云岁月(下)
王琪森
  ◆王琪森

  1912年10月10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此时的上海,秋高气爽,景色绚丽。当晚,在位于十六铺的新舞台举行了一场大型的国庆京剧汇演。孙中山、黄兴、陈其美、李平书、王一亭、沈缦云等人均在包厢内就座。新舞台是海派京剧艺术发展的直接产物,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戏院。1908年10月,上海实业家沈漫云、张逸槎及海派京剧的开创者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人集资建造。新舞台的设备在1912年后,又作了更新,因而在当时是全国最先进的戏园。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鼓掌声和欢呼声中,孙先生欣然走上舞台,他亲切地向座无虚席的一至三层观众挥手致意,然后提高语调作了简短的致词:“今天,我很高兴出席上海伶界联合会的国庆庆贺演出!中华民国成立一周年了,我们要振奋精神,建设民国,争取光明之前景!”台下群情激奋,随之响起了阵阵“民国万岁!”“共和万岁!”的口号声。“我今天也借这个喜庆的机会,祝贺上海伶界在传统京剧改良上及新编京剧演出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这将起到移风易俗、教化国民的巨大作用,也有助于社会革命之进步!”

  定居上海图大业

  上海北站。1913年3月20日晚上10点多。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奉袁世凯电邀即将启程赴北平。黄兴、陈其美、廖仲恺、王一亭、陈勤等人均前来相送。10时45分,宋与大家一一握别,当他走到检票口,突然间响起了令人颤栗的枪声,只见宋身体一震,随即忍痛说道:“我中枪了。”随即又响了两下枪声,震惊中外的宋教仁遇刺案发生了。 

  此时的孙中山正以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名义,与马君武、戴季陶、何天炯、宋耀如等一起访日。当孙中山获此噩耗后,悲愤异常,即于长崎乘“山阳丸”启程回国。3月25日抵上海,当晚即到黄兴寓所,相见泪下。他伤心地说:“不竟海外归来,失此良友,为党为国,血泪皆枯!” 

  不久,袁世凯在总统府召开秘密会议,严厉指责孙中山、黄兴等人“捏词耸听,淆乱人心”,宣称要“除暴安良”。随即解除了江西李烈钧、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孙中山在上海紧锣密鼓地策划讨袁之事,上海已成为国民党的指挥中心,酝酿着二次革命。7月8日,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从上海潜返江西湖口。7月12日,李在湖口起兵,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离开上海赴日避难,宋耀如也带领全家流亡到日本,他们时常相聚,共商反袁大计。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其秘书工作由妹妹宋庆龄接替。爱情的火苗在孙中山与宋庆龄心中悄悄地燃起。1915年夏季,宋庆龄陪母亲回上海看病,当宋家知道宋庆龄要嫁孙中山时,父母竭力反对,并将女儿软禁在家中,孙中山派自己的秘书到上海去斡旋及营救宋庆龄,于是在上海与东京两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孙宋之恋。10月,宋庆龄终于跳窗而走,来到东京后即与孙中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居仁堂举行登基大典,黄袍加身,接受众臣的朝拜。随后,袁下令将民国五年改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22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黯然死去。 

  1916年5月1日,孙中山与廖仲恺、戴季陶由日本返回上海,亲自主持讨袁事宜。5月9日,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上海再次成为革命党人反袁的指挥中心。5月18日,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上海革命党的领军人物陈其美被暗杀于萨坡塞路14号总机关部,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吊唁,尊其为“民国长城”。第二天,宋庆龄由日本回上海,孙与宋秘密租赁环龙路63号。宋庆龄的柔情与照顾,使孙中山得到了莫大的安慰。10月30日,黄兴弥留之际,孙中山至寓所探望。第二天黄兴便病逝。11月8日,蔡锷在日本病逝。12月5日,灵柩运到上海,孙中山、唐绍仪等前往招商局码头迎灵,孙中山赞誉蔡为“再造民国”。 

  1917年早春二月,痛失革命战友、爱将的孙中山,在宋庆龄的陪伴下,潜心于《建国方略》的撰写。7月1日,辫帅张勋在北平复辟,全国声讨。7月3日,孙中山在寓所与唐绍仪、章太炎、程璧光等商量讨伐叛逆。9月1日,被国会非常会议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1918年6月访日归来,船抵上海后,即入住法租界莫利哀路29号。这是一幢建造得颇为考究的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系几位加拿大华侨买下后送给孙氏夫妇。从而使长期来在上海居无定所的这位革命领袖,终于有了一处环境幽静的安身立命之地,使孙中山能认真思考革命前景,总结经验教训,并潜心研究革命理论。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完成了阐述他思想体系的《孙文学说》及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1919年5月28日,在莫利哀路寓所发表《护法宣言》,认为“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6月,指派戴季陶、沈玄庐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8月指派朱执信、廖仲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使上海继辛亥年后,又成为革命党第二次舆论宣传的中心。10月10日,在上海宣布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公布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设本部于上海环龙路44号。1920年这一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忙于改组国民党及对桂系军阀的征战,并开始接触布尔什维克党人及共产国际的使者。是年11月25日,偕伍廷芳、唐绍仪、胡汉民、戴季陶、马君武及夫人宋庆龄从上海赴广州,重组军政府。 

  1922年6月15日,粤军陈炯明部发生叛乱,孙中山在“永丰”舰上避难55天。宋庆龄则离开广州回上海父母家。孙中山于8月14日回到黄浦江畔。当时的上海正是暴风雨来袭,但还是有2000民众冒着大风大雨去码头迎接孙中山,这使孙倍觉上海民心之可贵。陈炯明的叛乱,是孙中山一生中遭遇的最惨痛的失败。他回到莫利哀路寓所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使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就在回来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他先后在寓所会见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李大钊,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10月10日,在寓所内为蒋介石所撰《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序。年底,致信列宁,告诉不久将派代表去莫斯科同他磋商合作事宜。 

  1923年元月元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第二天,在孙中山领导下,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在上海召开,并通过了党纲和总章。孙中山在会上作了有关政治、军事、党务的重要发言。1月17日,上海各团体代表60多人前往孙中山寓所,祝贺滇、桂联军攻克广州。 

  1924年1月1日,上海《民国日报》出版元旦增刊“中国国民党改组号”,发表国民党改组的文献。孙中山在大本营庆祝中华民国十三周年暨授勋典礼,此后主持、指挥北伐。11月4日,冯玉祥等人致电孙中山,促其北上,谓“此后一切建设大计,乃请先生指示。万望速驾北来,俾亲教诲是祷。”1月17日清晨,孙中山、宋庆龄一行由广州抵达上海,上午10时,孙中山在莫利哀路寓所会见记者,强调“惟奠定国是全仗国民通力合作。”下午,孙中山又在寓接见了冯玉祥的代表马伯援,详询京津情形。11月22日晨7时,孙中山、宋庆龄乘上“上海丸”轮取道日本赴天津再转北平。沪上民众数千人在码头相送,8时30分,轮上鸣钟,孙中山依栏脱帽向送行者告别,黄浦江水似镜,定格了一代伟人这永恒的挥手身影。 

  1925年3月12日上午,抱病北上的孙中山在北平逝世,享年59岁。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口呼:“和平、奋斗、救中国!”上海市民闻此噩耗,悲痛不已,“痛哭先生”。 

  (摘自《上海纪实》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6珠海航展特别报道
   第A04版:2016珠海航展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2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广告
孙中山在上海的风云岁月(下)
傅海澜传
同和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孙中山在上海的风云岁月(下) 2016-11-01 2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