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看得惊呆了
小皮匠说:“我有量天尺。”白寥寥说:“我有鞋拐子。”量天尺就是鞋拐子,这是皮匠的行话,切口,外人听不懂。接下来,小皮匠问得快,白寥寥接口也接得快。小皮匠问什么叫穿山甲?白寥寥回答是绱鞋的针。小皮匠问什么叫小白龙?白寥寥回答是绱鞋的麻线。接下来两个人一问一答,速度飞快。比如“快口”就是切皮刀,“月亮”就是切皮板,“送客”是指榔头,“混海蛟”是指水刷子,“蔽尘”就是鞋面,“托土”就是鞋底,“重圆”是指修旧鞋,“承前”便是指包鞋头,“继后”是指补后跟,“上衬”就是配鞋底……两个人你来我往,表面上风平浪静,行云流水一般,暗地里却是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小皮匠说:“人不亲,手艺亲。”白寥寥回答:“手艺不亲,锥子把亲。”完了还加了句“承让”。两人互相拱拱手。
那帮人中能一口气说上一大串俗语俚语的戴帽子的家伙,一专多能,拿起两只楦头击打了一下,文比的上半回合算是结束了。小皮匠有点懊恼,没能难倒白寥寥。
双方交换位置。白寥寥也不客套,直接进入角色:“一只旧车胎,好打几副前后掌?”小皮匠从容应对:“取出内衬嵌发丝,男鞋打六副,女鞋七副半。”年轻人问:“一副鞋掌几只钉?”小皮匠说:“前掌十三钉,后掌钉十一。”“钉是什么钉?”“三棱一分尖头钉。”“麻线长,麻线短,绱一只鞋底多少线?”“麻线细,麻线粗,双排缝线四尺五。”年轻人抖一抖身上的皮围兜,说:“围兜两尺长来两尺宽,一把锥子由你戳,上面好戳几个洞?”小皮匠愣了一愣,从来不会有人想过这个问题的,不过这也难不倒他。小皮匠说:“你头上有多少头皮屑,我就能在皮兜上面戳多少个洞。”白寥寥的年轻人似乎有点难为情,搓搓手,朝胎记看看,意思是再也问不出什么了。小皮匠松了口气,以为这个回合结束了。不料白寥寥的年轻人眼珠一转,突然问道:“小菜场里一指半宽的小带鱼,多少钱一斤?”除了比武的双方,还有不多几个看热闹的,此时都笑了,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过知道两个人在较劲,谁都不发声音。偏偏这个问题难倒了小皮匠。小皮匠从来不买菜的。以前是广东嫂嫂帮着代买,现在广东嫂嫂不来了,小皮匠偶尔会叫隔壁的宁波阿娘顺便带一点。小皮匠脸色很难看,心想皮匠比武,居然问出小菜场里小带鱼几钿一斤的问题来,太怪了,当下便反问道:“你说多少钱一斤?”白寥寥笑 了,说:“我们到上海的第二天,就去兜小菜场。一指半宽的小带鱼,一毛五分钱一斤。比我们那块便宜。”小皮匠提出抗议,这个问题耍赖皮,不属于比武的范围。胎记笑着拍拍他肩膀说:“老弟,皮匠也要吃饭啊,难道你不食人间烟火?”
戴帽子的家伙不失时机地敲了下楦头,宣布:“第一回合,滨海小白脸赢,同和里小皮匠输。”
小皮匠脸色发白。
接下来是第二回合,武比。早有人滚过来两只汽车轮胎,轮毂已经卸掉了。胎记宣布比武规则:双方自备工具,切割轮胎,把外胎、内胎、角边、嵌发丝分门别类,切割成片。速度快者胜出。小皮匠头皮发麻,束手无策。小皮匠买来旧轮胎,都是送到修理厂里去机器加工开片的。全上海的皮匠买来旧轮胎,都是送到修理厂里去由机器加工开片的。没有一个皮匠有本事自己切割轮胎,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没有这个力道,也没有这种工具。小皮匠轻轻地冷笑一声,等着看对方出洋相。
说俗语俚语的家伙又兴致勃勃地敲了下楦头,算是比武开始。只见白寥寥从箩筐里拿出个狭长的油布包,抖开来,露出精光锃亮一把怪刀,造型奇特,有点像镰刀,刀口却是方的,如斧头一般宽窄,但比斧头的刀身薄。小皮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工具,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皮匠的工具。白寥寥大喝一声,手起刀落,刀口已经深进轮胎的一半。白寥寥全身压上去,凝神屏气,猛一发力,居然一切到底,比南货店里斩火腿斩得还要爽气。小皮匠看得惊呆了。轮胎居然还有这样的破开法。这个瘦精精白寥寥的年轻人居然有这样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