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公众对职称评定制度意见很大,其“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更是饱受吐槽。不过,这种状况今后将得到扭转。最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有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尽管《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尚未正式公布,但从此前已报道的“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看,职称改革对民众关切做出了积极回应,也吸纳了民众对职称改革的意见。如果改革意见得以落实,能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也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职称制度的初衷是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进行标准化认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弊病。典型表现是,即使是临床能力再高的医生,没有发够论文依然不能评职称;即使工作再出色,到四五十岁还要背平时用不着的单词;更有高校教师感慨,“如果专注教学就是毁自己”……
如果再不通过深化改革对职称评定制度进行纠偏,职称腐败问题、为评职称而论文造假问题、高校教师“重论文不重教学”问题等,都将越来越严重,最终让职称制度与其初衷南辕北辙。
据笔者了解,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一些事业单位实行的是行政级别和专业职称“双轨制”,让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地深耕专业,不用去挤“当领导”的独木桥。这种“双轨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有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新问题。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未来职称改革包括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对不同职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再搞“一刀切”的不合理要求;二是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也就是改变过去粗暴地比拼论文数量、工作资历的做法;三是明确要向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让职称评定更公平。
在中央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在职称改革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如今,中央关于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已定,期待各地都能尽快依据地方实际、行业实际,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化解职称评定中的各种弊病,让专业人才更好地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