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立冬,一股强冷空气便杀到申城,带来疾风骤雨,更让气温急速下跌,过程降温幅度近10℃,心血管病患者也随之增多。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中心主任张雅君教授提醒,天气寒冷对年老体弱的“心脏脆弱”人群来说,无疑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一旦突然出现持续的胸痛、胸闷,应及时就医,赢得抢救“黄金时间”。
气温骤降忌用喝酒来御寒
汪老伯今年80岁,患有多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最近,随着冷空气来袭,老伯想到喝酒来御寒,怎料前几天突然出现胸痛、胸闷症状,所幸就医及时,并无大碍。
张教授提醒,心血管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气温骤降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那些本来就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则是一种考验,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等。”据了解,原本有冠心病(曾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或伴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的人,遭遇外界环境的频繁变化时,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流减缓,严重的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平时没有这些疾病的中年人,天气剧烈变化时也要当心,防止突然病症发作。
然而,冠心病患者喝酒御寒具有相当的危险性,甚至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张雅君教授解释说,喝酒时,人体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可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加重,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可能致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此外,喝酒也是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会增加患者的猝死风险。
短暂胸闷胸痛常是心病前兆
张教授表示,胸痛是心脏病发出的早期信号。典型的心脏病发作时,患者胸口会有难受的挤压感或者疼痛感,并持续2分钟以上,就像“一头大象踩在胸口”,胸口的疼痛有时可扩散到左肩或左臂。值得注意的是,胸痛不一定就是心脏病。另外,冠心病发作的部位变化多样,还可表现为牙痛、上腹痛及肩痛等,常常被漏诊或误诊,它们与普通的疼痛最大的区别是体力活动时才出现,经过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缓解。一般来说,有心脏病史的人只要出现15分钟以上的胸部急性疼痛,就应前往医院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心里像揣个小兔子怦怦直跳,时常感到心慌、憋气,这在医学上称为心悸、胸闷,是心脏疾病发生前的典型症状。”张教授指出,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胸闷症状比较明显、持续时间长,可能是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的预警信号。
据介绍,健康人心脏活动敏感性增加时也可能会心悸,比如剧烈运动、高度紧张、劳累、情绪低落及兴奋,以及饮酒、喝浓茶及咖啡之后。张教授建议,发生心悸时首先要找一找是否存在以上因素。当这些因素解除时,心悸也会随之消失。如果心悸发生频繁,且没有什么诱发因素,就要考虑心脏病或者其他器质性病变了。
张教授补充道,几乎各种心脏病都有可能造成呼吸困难,通常这类呼吸困难都伴随呼吸频率加快,就是通常所说的“喘”。假如感觉呼吸困难,却表现得很平静,就基本可排除心脏病的原因。并且呼吸困难会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而加重,休息便可缓解,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很厉害,非得出去走走才能好”的情况。另外,呼吸困难在平躺时加重,坐起来会好转。张教授特别指出,一旦出现上述特点的呼吸困难应及时就诊。
胸痛疑似心梗立刻原地平躺
张雅君教授表示,我国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技术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但急性心梗死亡率居高不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症结在于缺乏规范系统的防控体系,病人发病时未能争分夺秒送入有资质的医院救治。
她强调,当突然感觉到一阵胸痛胸闷来袭,一定要警惕是否心梗找上了门,需尽快采取紧急救治措施,防止猝死或致残等恶劣后果的发生。据介绍,胸痛现场急救时,要注意疑似心梗发作应第一时间原地平躺。“因为心脏每分钟都在不停地做功,它是全身需要供血最多的地方,而平卧时身体供应给心脏的血液是最多的,当冠状动脉发生缺血病变时,站和坐都会使心脏缺血更加严重。”同时,张教授建议,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帮助胸痛病人作深呼吸,如有条件可以借助氧气工具,以改善心肌缺氧。注意不要采取用力拍打胸背、咳嗽自救、灌柠檬水、嚼服大剂量阿司匹林等偏方自救。如疼痛持续超过5分钟,或胸痛持续加重,身边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热线。若胸痛病人突然丧失意识,需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方法急救。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有效缩短胸痛急救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家通过认证的医院胸痛中心,帮助挽救更多胸痛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专家简介
张雅君
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攻心血管专业。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中心主任,原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特需中心主任。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远程医疗学会心脏监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参加国家九五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先心病、冠心病研究的多项课题,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