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军界瞭望/战例
     
本版列表新闻
1943年8月2日夜,美日海军在南太平洋一处海峡迎头相遇——~~~
1943年8月2日夜,美日海军在南太平洋一处海峡迎头相遇——~~~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3年8月2日夜,美日海军在南太平洋一处海峡迎头相遇——
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鱼雷艇历险”
于晓晶
■ 肯尼迪(右)与艇员们在PT-109鱼雷艇上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中尉肯尼迪参加了惨烈的太平洋海战,他在一场以弱抗强的海战中表现勇敢,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当1961年肯尼迪以美国总统身份迈进白宫时,有记者请他介绍一下当年的英勇事迹,肯尼迪率真地回答:“我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英雄。实际上,那场战斗中,日本鬼子打沉了我的鱼雷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被逼无奈的。”

  拦截“东京特快”

  对于肯尼迪当年的战斗经历,战友拜荣·怀特中尉做过详细记录,“1943年8月1日,包括肯尼迪中尉指挥的PT-109艇在内的14艘鱼雷艇离开所罗门群岛的伦多瓦基地,前往布拉格特海峡伏击”。

  服役才一年的PT-109艇排水量38吨,乘员13人,武器有四具鱼雷发射管、两座12.7毫米双联装机枪、一门20毫米厄立孔机关炮,肯尼迪于1943年4月抵达伦多瓦后,成为该艇艇长。此时,美军鱼雷艇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日本海军向太平洋南部各孤岛上的守备队运送补给,美军将那些搭载粮食、武器、援兵的日本船队称为“东京特快”。

  1943年8月1日傍晚,14艘武装到牙齿的鱼雷艇驶出伦多瓦,随即分为四个小队行动,PT-109所在小队前往布拉格特海峡入口处的马库提岛附近警戒。当夜阴云密布,海面上如同泼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肯尼迪曾回忆:“面对这样的天气条件,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水手都不得不小心再小心。”不过,“东京特快”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天气。

  午夜时分,由日本四艘驱逐舰组成的“东京特快”出现在PT-109小队的巡逻责任区内,美军快艇随即发起攻击。因为能见度太差,美国鱼雷艇发射的鱼雷都未能击中目标,日军驱逐舰的反击也没能造成美方伤亡。两轮较量后,一艘美军鱼雷艇弹药消耗殆尽,不得不调头返航,留下PT-109和另两艘鱼雷艇在海面上与日军驱逐舰缠斗,三艘艇成扇形分散,寻找时机,用剩下的鱼雷给日本人最后一击。

  8月2日凌晨2时30分,PT-109艇右舷300码(约270米)外隐约出现一团黑影,肯尼迪和水兵们起初以为是另一艘鱼雷艇正向自己靠拢,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错误:黑影远比鱼雷艇大,肯定是日本人的驱逐舰!肯尼迪急忙命令鱼雷艇向右转向,准备将鱼雷发射管对准目标,但已经来不及了。

  目标:“葡萄干布丁”

  后来证实,冲向PT-109的是日本驱逐舰“天雾”号,该舰标准排水量1780吨,是PT-109艇的40多倍。日本人不屑于用炮轰,而是直接冲过来,企图将美国小艇撞沉。

  闪避不及的PT-109艇被“天雾”号撞中右舷,整条艇被撞成两截,艇员被剧烈的撞击甩进海里,泄漏的燃油在海面上燃烧,撞击现场成为名符其实的“火海”。借着火光,肯尼迪大声呼喊艇员们向自己靠拢。很快,艇员们陆陆续续聚焦到半沉半浮的鱼雷艇残骸边上。经清点,11名艇员幸存,2人死亡。

  此时,海面上一片寂静,日本军舰开走了,友邻的鱼雷艇也不知道在哪里。幸存者的救生包里虽然携带有信号枪,但肯尼迪没有同意发射救生信号,“附近岛上有不少日军,看到信号后,日本兵绝对会比我们的人来得早”。经过短暂讨论后,大家决定天亮后离开鱼雷艇残骸,集体游向最近处的一座小岛。肯尼迪记得,航海图上标注的一座方圆仅100码(约90米)的珊瑚岛就在离他们3英里(约4.8千米)处,图上标注的名称是“葡萄干布丁”。

  大家扶着PT-109的残骸漂浮了四个多小时,天终于亮了。肯尼迪带着水兵游向“葡萄干布丁”。在哈佛上学时,肯尼迪就是校游泳队成员,水性精湛,所以他负责拖带一名受伤的同伴,怀特回忆:“肯尼迪中尉游在队伍最前面,负责侦察与探路,他的身后拖带着一块木板,上面绑着受重伤的轮机兵麦克马洪。”

  爬上“葡萄干布丁”时,肯尼迪已是筋疲力尽,他挣扎着观察了一下四周,没看到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遂示意躲在水里的同伴上岸,这些人东倒西歪地躺在岛上的椰子树下。后来,水兵们找遍了珊瑚岛,只发现六棵结果子的椰子树,这成了他们后续几天里唯一的饮用水源。

  椰子壳当“鸡毛信”

  8月4日上午,PT-109艇员们正在休息,突然,放哨的水兵摇醒肯尼迪,报告一艘日军拖船正从附近经过。所有人立刻紧张起来,趴在灌木丛里不敢抬头。不过,日军显然没想到美国人会藏在“葡萄干布丁”,所以根本没朝岛上瞧。

  拖船走远后,肯尼迪突然想到离此地不远的弗古森水道是美军前往布拉格特海峡伏击的必经之路,可以游过去碰碰运气,看能否碰到路过的鱼雷艇。这趟差使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水性最好的肯尼迪了。

  当天下午,收拾停当的肯尼迪再次下水,孤身游往弗古森水道,并在那里的一块礁石上呆到天黑,可惜什么也没等到。返回时,肯尼迪不走运地碰到强海流,差点被汹涌的海水卷走,好不容易才回到“葡萄干布丁”。接着,他指定另一人游往弗古森水道,继续“守株待兔”,可就是没见过美军舰艇。

  尝试两次徒劳无功的“远程游泳”后,肯尼迪与众人商议不能在“葡萄干布丁”久留,应该搬到离弗古森水道最近的那鲁岛,这样生存机会更多。8月5日下午,打前哨的肯尼迪和水兵罗斯登上那鲁岛,意外地发现日军遗留的一箱米饼和少许淡水。两人蹲在树丛里吃喝一阵后,突然看到一艘独木舟从岛外划过,两人赶紧躲起来。让他们吃惊的是,那艘独木舟没有停靠那鲁岛,却朝“葡萄干布丁”驶去。过了一会,肯尼迪隐约看见独木舟上下来两个土著人,正跟“葡萄干布丁”岛上的水兵说着什么。原来,这两人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所罗门群岛居民中招募的“海岸瞭望者”,任务是密切监视日军动向,并将情报报告给盟军,同时协助搜寻失散的盟军。

  弄清身份后,肯尼迪找来一个椰子壳,在上面刻下几行字:

  “那鲁岛,当地人可带路,11人幸存,需要小型船只救援。”

  随后,肯尼迪将椰子壳交给土著,请他们带给盟国海军指挥官。

  战场传奇助力“总统梦”

  两位岛民接过椰子壳后,爬进自己的独木舟,冒着风浪在黑暗中划向35英里(约56千米)外的另一座岛屿,那里有澳大利亚海军的一个观察哨。澳军看到椰子壳上的字迹后,迅速用电台与伦多瓦岛联系,早就因肯尼迪等人失踪急得焦头烂额的美军获悉后立刻组织人手营救。肯尼迪回忆:“(指挥官)安排两艘鱼雷艇于当晚前往弗古森水道,争取与我们会合。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PT-157艇首先抵达那鲁岛,先接到了我和罗斯,随后前往‘葡萄干布丁’。所有幸存者都安全地登上救援的鱼雷艇,重返伦多瓦基地。”

  1943年8月那一周发生的事情,对肯尼迪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因营救战友生命而被授予紫心勋章。有人说,肯尼迪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他能在196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取胜的首要原因。1961年,在庆祝肯尼迪总统就职的游行队伍里,老战友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艘PT-109鱼雷艇的模型,肯尼迪则在白宫向来宾们赠送PT-109领带别针。至于那枚救命的椰子壳,则放在总统办公桌上,尽管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并不妨碍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椰子壳。于晓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专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1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鱼雷艇历险”
氢弹试验令美苏惧怕“毁灭性战争”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战例B07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鱼雷艇历险” 2016-11-14 2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