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媒体的评论称,此前,高校教师兼职“走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是市场对知识价值认同的体现,高校教师不用“藏着掖着”了。但是,取名“握不住的莎子”的大学生网友却说:“可以睡懒觉啦,教授赚外快去了!”网友“峰人爱疯语”则说:“某些教授只干这些事:跑课题,拿项目,赚外快。”
难道教授校外兼职只是为了“赚外快”?
走出实验室
拒绝“闭门造车”
记者在上海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教授校外兼职绝不仅仅为钱。
东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很多同事和自己一样,很早就在苏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兼职,甚至有的教授拥有企业股份。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兼职,更是“高校科研人员打破围墙,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桥梁”。以前,教授只呆在实验室和课堂里,对市场不闻不问,“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大量科研专利被浪费、被束之高阁。教授进入企业之后,丰富的企业人脉资源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和市场最新的情况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实习机会。
更接近市场
激发教师潜能
复旦大学科技处负责人表示,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大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应当放松对科研工作的制约、管制。允许兼职兼薪,利于把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潜能激活、开发出来,同时把科研和教学成果应用于市场和社会,无疑是双赢之举。这位负责人指出,社会上不少人以为教授当老板、教授兼职是“不务正业”,要求教授们协调好教学与兼职的关系。其实,兼职与校内教学科研工作并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往往是校外兼职的教授更接近市场,上课的内容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
网民意见多
观念应当转变
在科技发达国家,教授当老板、教授兼职参股,已经是一种常态。在美国的硅谷,每天都有大量的创业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在不断进行着相互选择,科研成果的高转化率造就了诸如微软、英特尔等高科技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的企业是由教授和他们的学生创办,而一些大公司在收购科研成果时,也承诺研发者高额的股权。某高校一名千人计划学者曾告诉记者,“之前在国外读书时,教授的名片后面往往加了经理、董事长等职务,希望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会大量出现。这对激活高校老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大利好。”
显然,允许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绝非只是为了让教授“赚点外快”那么简单,它涉及我国科研体制的重大转折。而作为知识分子,兼职教授中的大多数也不会只看中这点钱。记者采访时还发现,教授们都明确表示不愿透露姓名。一名教授坦言,“网络上,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只谈钱,看不到兼职所带来的积极意义,还有部分网民反感,所以大家宁可‘闷声发财’。”也许,除了相关的政策,社会观念何时提升,显得更为重要。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