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正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个国际组织的1180多位嘉宾齐聚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上海,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思想观点与实践,共享发展成果与经验。
今天,健康促进的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它在中国得以践行和实现,也在世界传播和推广。在健康促进的行动中,医学科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将医学知识、防病治病方法、医疗保健措施和健康理念,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传播给公众,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
在业内专家看来,积极开展全民医学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宣传,把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知识传播给大众,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于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医学的推广主要靠的是名医,扁鹊、华佗……这些名医的治病理念无疑是那个时代了解医学最主要的途径。慢慢地,西医出现后,医院变得很重要,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许多三甲医院每天都有排着长队挂号的人群,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并不知道应该看哪个医生,主要就是冲着医院的名气。但是随着“健康促进”概念的提出,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治疗的领域,更多的应该从医学科普工作入手,让人们掌握更多的医学常识,对于自己的健康有准确的认识,避免听信虚假广告宣传,既花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病情。
这两年,国内的医学科普工作在多个层面广泛开展,除了有关部门在权威渠道发声之外,不少医生以及专业工作者的自媒体也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众所周知,科普在中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比如大众对转基因、对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的恐慌,宁可相信各种荒谬的所谓“真相”,也不愿相信真正的科学。而一些医学科普自媒体往往也多是喂“心灵鸡汤”,避重就轻,很难让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
正如一位医学科普“大V”所说,科普做的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内行,而是尽可能让每个外行人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外行。医学科普文章不仅仅要强调科学性,更要强调权威性,权威性可以帮助你从众多正确和貌似正确的知识中作出最合理,最合适的选择。
与依靠高颜值成名的网红不同,医学科普领域网红往往依靠着专业能力和权威知识,迅速收割一众粉丝。写一篇好的医学科普文章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容易。像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自2014年4月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运作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段涛大夫”,亲自撰写文章,一时间成为了医学科普方面的“网红”。他曾对自己写的微信有这样的解读:写太深了,百姓看不懂,写太浅了,人民不愿意;写太正了,人家说你太无趣,写太飘了,人家说你不正经;一般专业人士是举轻若重,大专家是举重若轻;小医生写专业文章,大医生写科普文章。
人们总用“打鸡血”来形容人精神亢奋,有时候做医学科普也要这样一股劲。不少医生以及专家觉得写医学科普文章“吃力不讨好”,他们光是手术就做不完了,费时费力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给算绩效。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医学科普领域的“大V”即使平时拥有繁忙的工作,也会按时发布有关的文章,像段涛在当选“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时有关感言,“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上班也好,放假也好,身体棒也好,生病也好,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雷打不动,准时交稿,准时发布”。
推动医学健康教育和健康科学普及工作、传播健康知识、引导大众树立健康理念、提高科学防病意识和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养生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提高科学鉴别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