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道理”到“定理”
钱 宁
  钱 宁

  《新论语》出版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讲了许多“道理”,如果这些“道理”成立,那么,就应当能够发展成为“定理”——可以验证,可以运用,可以推演出更多的判断;如果不能,只能说明这些“道理”不成立或过时了。

  道理和定理有什么区别呢?道理往往是以 “箴言”形式出现的简单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或表明一个态度,比如“和为贵”;定理是一个有条件的逻辑判断句,从一个设定条件,推演出更多的判断,比如“我思故我在”。

  一个更好的例子,是田忌赛马和博弈论。

  “田忌赛马”的故事,已经暗含了博弈论的内核。齐国大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就整体而言,他的马跑不过齐王的马,但用了孙膑的对策,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结果赢了比赛。

  不过,“田忌赛马”的策略,后来并没能发展成为博弈论。

  那么,西方现代博弈论比“田忌赛马”的对策多了哪些新的内容呢?

  1) 建立了博弈的基本模型:局中人、策略、得失、结果;

  2)设定了复杂的情景: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3)基本原理经过数理论证(纳什均衡定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道理”成为“定理”,需要达到两个目标:

  1)将事实的陈述变为逻辑的判断,在不同条件的设置下,可以推断出不同的结果。

  2)“定理”可以验证,可以反复运用,从而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孔子学说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论述是否能发展成为“定理”吗?我想,可以。

  下面,试以“恕”为例,看看能否从“道理”中总结出“定理”。

  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是“己”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以“不欲”为条件,以“勿施”来实现。

  此处,值得细思的是,“恕”的实现,不以“施”,而以“勿施”,也就是说,恕,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不做”而成。

  因此,从“恕”的定义,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如下判断:恕,不是通过“做了什么”而达到,而是通过“不做什么”来完成。

  这里,触及到儒家的一个核心原则: “不为”。

  不要小看这“不为”两个字。“不为”,有时比“为”更难做到。儒家向来将“不为”视为一种“为”。法律或戒律的禁令,告诫人们“不能做什么”,重点在所禁之事;儒家之“不为”,强调“如何能不做”,重点在“不为”本身。儒家的“克己”和“修身”,都是在“不为”上下功夫。

  以上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是将《论语》中的“道理”发展为“定理”的一种尝试。清代乾嘉学派,通过训诂读懂了古代典籍的“字面含义”,今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语言分析”读懂更多的“结构含义”——字句之间的深层逻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汇会刊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从“道理”到“定理”
明月二三事
三林塘人吕文明
走进熊建奇的油画世界
秋冬季
又过小雪
咸鸭蛋
拾不完的碎屑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2从“道理”到“定理” 2016-11-27 2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