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乌镇住了两天。本来想好要早起拍日出,结果晚上又是美酒佳肴,又是老友长谈,第一个早上没去成。第二个早上出门,太阳早就老高了。错过日出不算,还错过了另外一个节目:店家开门。等我们上街,店铺个排门板已经要么横在地上,要么靠在墙上了。
“排门板”,从上海市面上消失,至少有廿几年了。老底子,弄堂口烟纸店有“排门板”,米店、酱园、点心店、煤球店有“排门板”,老虎灶有“排门板”,“百货店”也有排门板。
老早做生意有一个规矩,天亮就要卸排门迎客。如果第一笔生意要顾客“敲排门板”,还好像有点触霉头。因为,老上海话里,“敲排门板”有“打上门来”个意思。所以,我游乌镇,欢喜老清老早就到街上,看一家家店铺陆续有人跑出来,然后,一块一块卸“排门板”,“滴沥笃落”,“滴沥笃落”,不紧不慢。卸“排门板”个人还相互打招呼。真是又好听,又好看。
朝南人家,“排门板”一卸掉,太阳马上照进店堂,好一番风日洒然。不过,“排门板”与“排门板”也不一样。乌镇看到的只有一尺宽,似乎窄了些。记得上海老早个“排门板”要更宽一点,约有一尺半。
有卸“排门板”,就有上“排门板”。当太阳西斜,店家就要“上排门板”了。那时,很可能街上还有人,店里还有客,所以,“排门板”要慢慢交上,有时先上一半,有时留出三块最后上。上“排门板”个人嘴里还要叫呢:“阿拉‘打烊’了噢。”意思是,店里客人尽管慢慢挑选,还没进店的就不要再进来了。
老早上“排门板”的活儿都是学徒做的。学徒上“排门板”时只能喊“打烊”,不许叫“关门”。“关门”就是倒闭啊,触霉头个。假使哪个学徒一边上“排门板”,一边叫“阿拉要关门了”。老板马上会叫伊结账滚蛋。
卸“排门板”,上“排门板”,也有窍坎。要一块块依次码好,不能弄乱。因为“排门板”上有榫头,每块都不大一样。弄乱了,就上不上去了。后来很多店家就给每块“排门板”标数字,防止弄乱。在乌镇看到个“排门板”很有古风,板上未见“记认”。
有些“排门板”上还会留出小窗口,尤其烟纸店,因为夜里还可能有“要紧”生意,例如:如果晚上有人急用煤油、蜡烛等物,就能通过小窗口购买。后来烟纸店又有了公用电话,晚上接打电话也在那个小窗口。
“排门板”不能叫一堆一堆,要叫一堂一堂。一堂“排门板”就是一开间。小店都是一开间门面,占一个门牌号。大店占几个门牌号,就是几开间。因此,老上海讲老板生意做得大,就说“伊拉屋里有好几堂‘排门板’。”上海话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有了本义,就会有引申义。“排门板”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