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油画比喻成交响乐,那么水彩画就是小夜曲。曾经盛极一时的水彩画隐于中国美术圈视野,连业内也几乎淡忘,上海曾是我国水彩画的发祥之地。近日550多幅淡出人们视线将近20年的上海老水彩在泓盛空间重新露脸,全部出自6位水彩画的20世纪名家:李咏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上海是水彩人才荟萃地,改革开放后站在了上海美术复苏的最前沿,徐汇区美术馆在1978年举办水彩画展,集刘海粟、朱屺瞻、关良、李咏森、樊明体、潘思同诸位大家和后起之秀作品于一堂,震动画界。在李咏森的倡议下,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成立了上海水彩画研究会。遗憾的是,在1994年,第六届上海水彩研究会成为了这个“水彩之家”的尾声。当年都是和刘海粟同室办展的水彩名家们,30年里在上海主流报纸上露脸不超过50次,在2010年后销声匿迹了。
六位艺术家的作品不用欣赏指南,足以让艺术爱好者好好陶醉一番了,而且有很大的共鸣。因为这些水彩画中的老名头,他们最爱表现的对象就是上海风光。远眺的天际线、外滩清晨和黄昏,苏州河畔的荡桨小舟、都市弄巷里笃悠悠的行人等,能带着观众穿越历史,回到让人流连的半个多世纪前的风光里去。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水彩画家的真实表达,是50年前的“爱上海的理由”。
李咏森习惯于留空填色,一次到位,他的水彩画萧疏简淡,有如桃花图属于逸品;冉熙其水彩用笔简捷、长于湿画,水分掌握得恰到好处,所画作品多表现以上海城市为主体的,融于阴晴雨雾四时气氛的都市景观;樊明体的水彩画可以表现广泛题材,熟悉干湿刮擦洗等技法,卓越的造型能力使他处理点景人物时得心应手……
客观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美术画界不再热衷水彩发展的局面。和早一代水彩画家的待遇并不理想也有关联,和国画油画等人才输送专业渠道相比,多数专职水彩画家集中在非艺术高校、中学任职,有成为了“个体户”——在国内的主流艺术界缺少席位,就少了为水彩鼓与呼的机会。此次展出这些作品是源于机缘巧合。在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的牵线之下,从六位艺术家的后代手里,“挖”出了这批压在箱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