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既出,能否遏制出租车司机“挑肥拣瘦”,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打车难呢?记者对此展开了一番明察暗访。
司机抱怨
“分批”取消不公平
昨天下午2时许,记者通过打车软件,在浦东大道附近叫了一辆出租车。“看不到目的地了,对一些喜欢挑‘长途’做的司机,肯定有影响的。”司机缪师傅坦言,今天一早,业务群内就滴滴接单前“取消目的地可见”一事“炸了锅”。
缪师傅说:“现在,我的软件上已经不显示目的地了,但有些司机还能看到。”据缪师傅不完全统计,在一个500人的“的哥群”内,约有五分之一的软件被执行了“新规”,剩余的软件未受影响。这样的“区别对待”,让司机直呼“不公平”。
乘客吐槽
高峰打车仍成难题
“新规”既出,对缓解乘客“打车难”是否有帮助?傍晚6时20分许,晚高峰来临。记者在南京西路九江路路口打开滴滴软件,输入目的地静安寺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一路上车水马龙,打车软件上也显示附近有不少出租车,但均匆匆疾驰而过,这段2.8公里左右的路程,迟迟没有司机接单。记者随后更换目的地为浦东金桥地区。距离增加到了14公里,可是,约15分钟过去,同样没有司机应答。晚9时30分许,记者来到陆家嘴附近。在国金中心二期东门附近,记者打开软件,输入目的地。一个又一个“五分钟”过去,软件上却接连显示需“重新叫车”。其实,过往出租车同样不少。不过,司机们放慢车速经过时,往往摇下窗户开口吼到:“去哪里?不打表走!”
“有的时候,加班晚了,地铁没了,只能打车。但在陆家嘴打车,公认的难!”附近一家金融企业加完班的小成苦笑道:“接单前看不到目的地是‘进步’了,但司机压根不接陆家嘴的单,还是白搭。”
随后,记者分别以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身份,致电滴滴客服热线问询。客服人员只是机械地向记者重复宣读接单前隐去目的地的相关规定,至于分批的方法、时间节点等具体问题,客服人员“一问三不知”,并称目前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
花式爽约
缓解打车难路还长
“碰到早晚高峰,路况不好时,我们一般都‘默认’不到市中心去做生意。”记者暗访中,有不少司机道出了心里话。有的还给算了一笔账:“等待费是4分钟算行驶一公里,每公里不过2.5元,堵车,不挣钱,堵得严重,还亏钱!”原来,司机们心里早有自己的“小九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做生意的习惯跟打车软件怎么改,关系不大。”
不少司机宁愿弃用滴滴,也不愿承担早晚高峰“堵车”的风险。由于接单后能看到目的地,有些“头子活络”的司机想出了种种“花式爽约”:打电话给乘客,商量取消订单;乘客上车后,“打马虎眼”称不认路;更恶劣的,索性接单后不接乘客……
采访中,也有不少乘客担心,新规祭出后,是否会加剧乘客在上车后被“抛客”“拒载”等问题。这些疑虑,恐怕还有待行业主管部门和互联网打车企业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对策。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