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课程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拥有4套校本教材、多项国家和市区级专项研究。2009年,学校把嘉定传统文化竹刻发展为学校特色课程,如今是六、七年级的基础课,八、九年级的社团课和艺术课,每名学生都能掌握竹刻基本知识和技能。2016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竹文化渗透进软硬件方方面面。竹刻专用教室里,身穿中装、脚着布鞋、戴着眼镜、蓄着胡须的王新老师正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调整握刻刀的姿势,看着孩子们屏气凝神的样子,王新欣然一笑。
除了传统文化作底色,校长李毓认为,学校多元发展才能更好地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李毓和老师们一起开展课程调研,了解学生兴趣,哪怕只有几个孩子感兴趣,学校都努力创造条件。比如,有5个孩子喜欢戏剧,李毓特地安排有相应爱好和特长的教师参加培训,开设戏剧诵读课程,后来学生演绎的课本剧在艺术节公演,收效极佳;一部分男生喜欢无人机,校长特地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学生们在六一节活动中一展才能。而学校开发的“七巧”系列、“动动魅力”“创皂生活”“花点时间”等课程也深受孩子们喜欢。
此外,作为嘉定区排球学科基地,学校特聘原上海青年队队员王璈璈为教练,为孩子们带来更多可能。
今日的联中也获得家长们的认可。七(1)班吴乐怡的父亲吴晓华是联中前身马陆中学的毕业生,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再对比女儿的学习情况,他十分感慨:“办学的多元及先进的理念,让孩子在学校里不再是教条式地学,这样的改变和进步让我们为马陆、为嘉定感到骄傲。”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学校的作用就是要创建更多、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发光发亮,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斑斓。”李毓说。
本报记者 易蓉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朱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