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國身歷”,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上海话读“刮辣”,原意是赤身裸体。《集韵》:“身國,古获切,音国;身歷,狼狄切,音历;身國身歷,倮也。”古代倮与裸相通。讲人赤身國身歷,就是裸露身体,呒没穿衣衫。《简明吴方言词典》记为:赤骨楞、赤骨肋、赤骨碌。赤骨肋就是北方人讲个光脊梁。
《朱子语类》里,有一段描述孔子和颜渊、子路能“与人共之事”的区别:“子路譬如脱得上面两件鏖糟底衣服了,颜子又脱得那近里面底衣服了,圣人则和那里面贴肉底汗衫都脱得赤骨立了。”上面讲到的赤骨楞、赤骨肋、赤骨碌、赤骨立,实际都是赤身國身歷的借字俗写。
清代笔记《广东新语》里讲:“裸体曰身國身歷。”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遗民、具有强烈反清复明思想个著名学者屈大均。他对当时汉语文化个记录、传承应该是相当认真的。
“赤身國身歷”或“赤身國身歷新”,也被上海话引申形容物件、东西簇新,表示新鲜出炉、没有受一丝损耗或污染。只不过记录到书面上时,大多失落了原本字形,而采用假借同音字的方法。《简明吴方言词典》:“迭只录音机赤括拉新”;《上海方言词典》:“搿叠钞票刚刚从银行里领出来,赤呱啦个”;《上海话大词典》:“搿张五元头赤刮辣新”;《上海方言的熟语》作“赤刮辣新”;《莘庄方言》作“赤呱拉新”;《张江镇志》作“赤呱啦”。纪实小说《四马路》里还居然用这个词形容坊间新客户:“不瞒侬讲,这位陆先生是一位赤刮腊新的新人。”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话当中还有一些语音相似的熟语,例如:刮辣松脆、嘀呖刮辣、刮哩刮辣等,其中的“刮辣”都是象声词,与身國身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