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6年发布的太阳系行星新定义,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理由是冥王星体积太小、无力“清空”轨道周围,即不让其他天体阻碍运行。
新报告对“清空轨道”标准提出异议,报告第一作者、行星学家梅茨格质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根据一个“没人在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界定行星。梅茨格等4人组成的团队研究200多年来发表的天文学资料,发现仅有19世纪早期的一份研究资料采用“清空轨道”这一标准。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当年降级冥王星决定的两名发起人对梅茨格团队的研究结论不以为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行星学家布朗一向乐于为自己主张辩护,在社交网站上自称“冥王星杀手”。他说,对方阵营为了把冥王星重新正名为行星,“搜罗任何找得到的解释”。
布朗的同事、“降级冥王星”研究搭档巴特金认同不少科学家的看法,即不要纠缠于行星命名,而应专注于研究行星质量和轨道等可以量化的特征,“重要的是这些量化特征,而不是我们怎么称呼它们”。
天文学界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冥王星降级一直存在争议,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2014年就此主题邀请专家讨论,随后让听众投票表决“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多数听众选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