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小区的门口,都会看到这位老外婆,坐在自带的一张小板凳上,花白的头发,清癯的面容,腰板挺直着,从模样看应该在七十多岁了。面前用塑料布摊成一米见方,上面铺开着各种书籍,有的书一看就知道是有些年头了,泛黄陈旧。
明人注视过,各种书都有,多半是文学书籍,也有“文革”前后的一些政治读本。老人戴着老花镜,也在认真地看书。偶尔有行人路过问她两句,她也会摘下老花眼镜,很热情地回应。可是来买书的人非常少,少得可怜。
有一个周末,明人刚走到小区门口,一个中年男子就攥住了明人的胳膊说:老哥,能帮个忙吗?那个摆书摊的,是我老母亲,我们劝她多少次了,家里不愁吃不愁穿的,可她偏偏要摆这个摊。我想请你帮个忙,帮我把今天的这些书都买下来,这样她就可以早点回家了。说完他塞给明人五百元人民币。
明人点了头。他走到老外婆摊头边,问,这些书怎么卖?老外婆说:你想怎么买就怎么买,想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钱。这倒把明人说得一愣一愣的,还有这样摆摊的吗?他跟着又说:那我把你这些书都买了去。老外婆眼睛从老花眼镜的上方注视着他,盯视着足足有十秒钟,然后她甚是敏感地朝两边看了看,你什么意思?老外婆问道。
哦,明人说,我就是一个喜欢收藏旧书的人,我看你这些书都有点年份了,就想都收过来,这么买的话,价格应该便宜点吧?明人即兴编着故事,脸上显出一种诚恳。老外婆竟然叹了口气,你想要就拿去吧,你想给多少钱就多少钱。
明人连忙说:这不行,我再怎么的,也得给个公道钱。他把那个男子塞给他的五百块钱,都递给了老外婆。老外婆没接手,迟疑了好久,才慢慢地接过了那一沓钱,说了一声:好,这些书你都拿去吧。
明人把这么一捆书都带走了,那个男子就候在小区门口的隐蔽处,他对明人说:没关系,书您都拿去吧。
明人说,我怎么能无功受禄呢?我也用不上呀。那男子说:但我也没办法带回去,要不然老母亲看了,就生疑了。要不我就把这些书捐给小区图书室吧。可没想到,半个小时后,那老外婆又出现了,手上还提着一沓书,另一个手拿着小板凳。待老人在那里坐定,把书铺好,明人又走过去。老人看了看他,脸上竟然是一种不悦的神情,你不会又来把这些书买走吧?
明人说:没有,我只是想和你聊两句。
有什么好聊的,你说吧。
你为什么要摆这个摊呢?
老人喟叹了一声:实话和你说吧,我在家里闷着慌,孩子们都太忙了,我这样摆摆摊也可以解解闷,心里会愉快些。
那你不可以去公园走走?广场舞练练?或者做点其他什么的。
老外婆笑了,个人有个人的活法,我就喜欢静静地坐在这儿,卖卖书,也看看书。
那你老伴呢?明人刚说出口,就觉得不妥。
唉,我老伴当年也是坐在这里摆摊的,他卖盆景,就是那种自己做的山水小盆景。那时他也退休了,退休以后也闲不住,也在这里摆摊。当时还被城管驱赶过,驱赶两次回来,我劝他就别摆了,休息休息。没想他两次不出去,就生病了。后来我还是同意他出去,他也注意摆摊的时间,弄得地方也很干净,城管对他熟了,后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要不是这两年摆摊,他可能走得更早。说完,她的眼里闪着泪花,嗓音有点哽咽。明人也不忍再问下去了。
那天,小区里搞慈善募捐活动。明人在捐款处,竟然又看到了那个老外婆。她把一个大大的信封塞到募捐箱里。明人很吃惊,这位老太卖书能赚什么钱呢?明人走近她,和她打招呼,随口问道:外婆你也来捐啊?你摆摊又赚到多少钱?
老外婆抿嘴笑了,还笑出了声,你不知道啊,小弟,我摆摊真不是为了钱。明人一时说不上话来,看着老人那温和的目光,他的嘴嗫嚅着,终于没说出什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