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央视11套(戏曲频道)播出的“音配像”节目,这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优秀唱腔的弥补办法,由于他们在世时没有机会将自己的表演艺术制作成视频节目,只留下了声音记录,因此多年来一直流行着“音配像”节目——由在世的中青年演员担任舞台演出,配上老艺术家的唱腔录音。
由此联想到,人类需要传承的何止是艺术,而是整个文化领域乃至全部文明。感谢科学技术的昌明,传承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圆满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声像档案正在慢慢取代传统档案,数字化处理将会促使实现文化资料的长期保存。很多团队(研究单位和企业)面对人类社会存在的这种需要,纷纷研发用于拯救古旧声像档案资料的程序——数字化处理软件,文化领域是数字化软件应用最广的阵地。
上世纪末曾经流行过一种音乐播放机,名叫Walkman(随身听),用的是盒式录音带,九十年代慢慢消失了。现在很少有人还保留着这样的设备,然而偏偏又有人出于怀旧而想再回味回味音带里的音乐,遗憾的是没有这种播放机了。尽管“随身听”和盒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高保真金属带Hi-Fi除外),比如时不时会出现“磁带色拉”(鼓带、叽里咕噜和沙沙作响的声音、容易卡带等现象,快进、快退、倒带操作容易损坏磁带),但它们当时着实风靡了全世界,即使今天,还有人在追怀。
几年前,冰岛有一家名为Elbow的公司生产了一种过渡性便携式播放机,机器比盒带还小,可夹在盒带的塑料盒上,上有耳机输出口、一个微型USB接口。如果再设计一个混声器接口,也许能将声音和音乐直接录到磁带上。
眼下,有不少公司在推行为用户进行实验性数字化服务——修复和清洗老唱片、老磁带并实行数字化处理。还有一种方式是设计先进的数字化处理程序并面向集体和个体用户销售,让用户自己在电脑上修复和实现“老古董”的数字化。这些程序往往能做到快捷、简单,比如界面显示的“音频清洗”菜单上列有许多功能点,只要双击你选中的点就能自动完成任务。当然,在数字化处理中必须用到的各种配件需要达到越来越高的清晰度、分辨率。
其实,数字化工程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很多任务和工程尚在试验中;图书馆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和长期保存便是一项高要求的重大工程。相信数字化工作将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