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执行题材电视剧《执行利剑》热播后,很多人被执行法官利刃出击、见招拆招的形象折服。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勇有谋的执行法官,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张华松就是其中一员。
从检察官改行当法官
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张华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身材高大魁梧,自带法官威严气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办案雷厉风行,每次执行都分秒必争——能执行的一天也不拖延。
“大学毕业后,我当过几年检察官,主要负责反贪和起诉。”张华松告诉记者,在法律实践中,他切身感受到,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0年,他考取苏州大学的法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为上海市青浦区法院的一名法官。
2007年,上海法院系统派出一批优秀法官赴美国开展为期1个月的培训。在1个月的时间内,法官们不但要上课学习法律知识,还要旁听当地法院的庭审,零距离感受美国的法治文化。
“我在旁听一起离婚案件时看到,女方说起遭遇到的家暴泪如雨下。法官见状,从法庭上走下来,递上一杯水、送上一张纸巾。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法院不但是讲理的地方,同样也要有人情味,讲究人文关怀。”
执行法官也要“刚柔相济”
事实上,当张华松在执行法官的岗位上,也将这些刚柔相济的思维运用到法律实践上,破解了一个个堪称“硬骨头”的执行“老案”。
近期,上海一中院顺利执结了一起长达8年、涉案被害人700余名、4任法官接力执行的集资诈骗案。而这最后一任“接力棒”,便是在张华松带领下完美收官的。当张华松接手该案后得知,还有一大部分赃款未追回。经过调查,在被执行人黄某的财产中,还有其投资收购的一家公司的股权未执行。如果能顺利执结,又能挽回被害人的一大笔损失。
为此,张华松决定重新启动拍卖程序,只是这次拍卖的是股权而非公司房产。张华松说,一方面是因为股权的评估价格高于房产评估价,股权过户清晰;另一方面股权过户所需税费要远低于房产,能够为被害人争取更多利益。最终,全部股权以5864万元的价格成交。
这起集资诈骗案涉案被害人众多,而且多是老年人。张华松深知,这些钱是他们的养老钱、奋斗多年的血汗钱,执行款一定要及时发还到被害人手中!由于涉案人数高达700余名,在核对信息时,法官们逐个电话确认、走访被害人家或居委、核对银行卡信息……再三确认,确保执行款发放无误。
事后,案件的被害人代表来到法院,向张华松赠送了写着“和谐社会,情系于民”的锦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在执行中遇到过很多挫折和艰辛,也曾遭到过被害人的质疑和不理解,但老百姓拿到钱款后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执行工作最大的肯定!”
对“老赖”执行没商量
当执行法官以来,张华松遇到形形色色的“老赖”,也遇到各种阻挠执行的“套路”,但他总是见招拆招,绝不给对方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法院的判决无法得到兑现,就成了‘法律白条’,何谈法院的权威和尊严?”
在一起追缴罚金及违法所得高达6.8亿元的财产刑案中,为防止财产转移,张华松快速出击,短短几日就北上江苏,南下深圳,及时划扣涉案当事人20多个银行账户。面对巨款,其中一家银行不愿及时办理,声称划扣案款需办理审批手续,且划拨到案款需要一定时间。但要想确保执行案款全部到位,防止夜长梦多,就要争分夺秒。张华松当即向银行负责人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并严正告知其若发生财产转移问题,银行相关人员将受到法律制裁,最终银行迅速将案款打入指定账户。
借助高科技手段巧执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执行中借助“互联网+”能大大提升办案效率。例如很多查询工作,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就能操作完成,有的查询结果也能迅速收到反馈。原本就爱学习的张华松法官,对这套高科技信息系统更是得心应手。
近日,张华松通过点对点、总对总查询系统,快速查到了一被执行人名下有部车,而这就是可执行的“猎物”。但此“猎物”身在何处?如何快速找到它?张华松想到了交警总队的互联网查询系统,虽然利用大数据查找到该车辆的概率很低,但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去尝试。于是,张华松向交警总队发出了协助扣押执行的通知。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张华松接到了交警总队已拦截到此车的电话。他带领同事迅速出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提取车辆,该案得以顺利执结,也为执行开辟了新路径。
张华松说:“执行之路坎坷艰辛,法官理应披荆斩棘。但执行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合力,营造诚信的氛围,让老赖寸步难行,才能最终打赢这场硬仗。”
人物小传
张华松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财产刑执行组组长。他术业有专攻,是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撰写了20多篇业务论文;他经历丰富,从检察院的检察官到法院的法官,从法院的民庭、刑庭、经济庭再到现在的执行局;他业务精干,曾荣获“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