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床与一间房
如今已能自由选择是穿隧道或是走大桥,在非繁忙时段往来浦东浦西不需半小时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浦江两岸的人们曾经依靠轮渡摆渡往返的日子。现在租住在平均房价六七万、社区建设对标国际的张江、外高桥的白领大概也料不到,原来要让女孩心甘情愿嫁到这“乡下”,得有“天上掉馅饼”的运气。
正如《浦东人家》故事的开头,阿珍指着一江之隔的对岸、还只有钢厂和农田的浦东,义无反顾地说“我要嫁过去”时,她的姑姑一脸“侬脑子坏掉了”的表情,郑重提醒:“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时隔40年回望,正是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浦东开发开放的细雨,才让“阿乡”们的生活改天换地。剧中阿珍、阿德、阿林三个分别居住在浦东、浦西的年轻人,面对“改革”的浪潮,面对“浦东开发”的巨大变化,有人困惑、迷茫、不知所措;也有人整装、待发、扬帆起航。《浦东人家》看似说的是“浦东一家人”,却以一出戏承载着一段记忆,剧中的小人物犹如时代的缩影,从他们人生历程和生活变迁中,能够清晰地看见改革开放每一朵浪花拍过,带来的崭新气象。
读晚报与时俱进
值得一提的是,为能突显阿德和阿珍夫妻间的情深意笃,让最普通的老百姓与改革进程中每个关键节点挂钩,编剧龚孝雄特别设计了烘托温馨气氛又能推动剧情发展的“读报”情节。剧中,几乎主人公家庭每个掐准时代脉搏的关键决定,都源自《新民晚报》对时代进程中关键节点及时报道以及对政策的精准解读。
全剧两个小时,“读晚报”的情节就出现了四次:新婚夜,阿珍听阿德读报纸,说小商品市场要开放,于是萌生“下海”念头;豆腐厂建成后,听说南浦大桥要通车,夫妻俩兴奋地彻夜难眠;就连阿德车祸昏迷数年,醒来后恍恍惚惚第一反应居然还是为心爱的阿珍读报纸,了解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将成立,小区就要拆迁的消息,为小家庭带来崭新机遇。《新民晚报》最后一次亮相,是浦东机场动工前,“晚报”如同是剧中“隐形的钥匙”,总在关键节点出现启动剧情下一轮展开。
编剧龚孝雄直言:“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市民报,《新民晚报》是上海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若说老百姓要从哪里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动向,除了晚报,我想不到其他。”
老戏迷拍红了掌
昨晚,淮剧团青年演员们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邢娜饰演的柳玉珍(阿珍)时间跨越度极大,从待嫁时演到当家人,经历种种命运坎坷依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直面人生。邢娜说:“阿珍的性格和我有点像,一样的倔强不服输。”这个人物给她最大感触,是主人公身上坚韧不屈、迎难而上的精神,“现在的青年人遇到一点事就畏难退缩,如果能像柳玉珍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有这样的精神,人生会走得更好。”
此外,为柳玉珍设计的唱腔也很动人,有淮调、自由调等不同的调式,如家里遇到变故后的唱腔既符合淮剧特色,又打动观众。邢娜对这段唱的精彩驾驭,也让不少老戏迷拍红了手掌。
据悉,淮剧《浦东人家》已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配套扶持项目、浦东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鼓励原创文艺精品项目。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