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58年,今年正好是花甲之年。7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领取了退休证。退休证的外形与我过去考的各种证书没啥两样,但我很珍惜。它毕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是一辈子也只能拥有一本的《上海市职工退休证》。
证书长宽分别是12厘米和8.5厘米,里面写着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原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原从事工作(岗位)以及退休时间,扉页还张贴着本人的照片和发证单位的硬章及发证日期,证书的末页还有批准退休单位及盖章等。和其他证书不一样的是,封面上印有上海的市花市标,颜色则是全绿的。我逢知己就说我拿到了“绿卡”了,许多朋友闻之大呼惊讶:“你准备去美国了?怎么我们从来不知道呀?”待我拿出退休证,大家会心一笑,噢,原来你退休了,拿的是这个“绿卡”。
有一次见了一对夫妇,我给他们看了退休证的照片,他奇道:“你的退休证与我太太一样的。”我说:“是啊,退休证是一样的,
退休以后的人更是一样的。”他太太在旁说:“沈先生退休与我退休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何出此言呢?他太太是提前退休的,十多年前就在家里做了“全职太太”。而我,则前前后后共有44多年工龄。
1974年,十六岁的我响应国家号召,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六年多时间,经历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练就了韧劲、毅力,苦活脏活累活都不怕,后来进了工厂、机关和公司,做过技术活,干过青年团工作,之后一直在公司的管理岗位上就业。44年,这个工龄在当今社会算是比较长的吧。“谁道人生无再少”,我在各方面感觉都不错的状态下退休,真是一种超然的解脱。
拿到了“绿卡”,我在家中不断地比较和回味。我爷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退休的,当年是一个红本子,单位敲锣打鼓,爷爷胸前戴着大红花,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我奶奶张罗着单位同事喝茶。大家开开心心,说说笑笑,“沈师傅从此过上好日子了。”印象中,他的退休证上写的退休金是每月三十六元六角,这点收入放在今天一点点,但在那年代,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几乎天天清晨四点多出门,上茶馆喝茶,顺便买一点副食品回家;上午小憩片刻后,吃好中午饭,又乘车到另一个地方听书喝茶,回到家后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到了我父亲退休时,已经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可惜的是父亲52岁生了一场大病,提前从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晚年生活质量不高,始终需要我妈妈作陪,也不能出远门,一辈子饱腹经纶只能在病痛中消耗,退休金也只有七十多元。比比我的上两代人,我的退休金享受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高出无数倍;我的退休生活相信会更好,更舒适。我——我们是幸运的。
拿到了“绿卡”,下一步就是如何让“绿卡”效应发挥得更好,更长远,更有质量——这几天我一直在静静地思考、比较、借鉴和学习。要找出符合我的性格、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等方面的特点,让“绿卡”的生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