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受益终身
2003年起,市科委和市教委主办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良好的科技教育社会环境。目前,它已成为深受本市青少年喜爱的科技品牌,被誉为孕育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摇篮。
10年来,当选“明日科技之星”的同学们,有52%的考入清华、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有许多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第一届“明日科技之星”的获奖者易臻真,回首十年,感慨万千:“‘明日’不是未来,是激励,只有更广阔的视野,才有更犀利的创新。”演讲、做实验、综述等,相当于培养一个研究生的过程,在综合素质、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能给青少年带来好处。
周滢垭是清华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是第六届“明日科技之星”获奖者。谈及当年的比赛过程,她依旧难忘:“当时,光研究‘防晒霜中纳米氧化锌的毒性’课题就做了一年多,收获很多:表达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能力,严谨的思维……不仅为后来的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对大学后的研究性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挖掘创新潜质
“他们参与的不是单个的项目,而是科研的全过程。”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主任的吕恬生教授,是“明日科技之星”的元老级评委,他表示,人才培养应当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应当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和教材中,挖掘了一部分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给他们真正的成长空间。
上海大学的崔老师一直关注着“明日科技之星”评选,也鼓励自家孩子参与。她指出,“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即使有好的创意和想法也难以施展。通过‘明日科技之星’的创新实验平台,不但提升了孩子们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各种兴趣爱好。这要比学会一个化学公式,掌握一个物理定理,更能增长智慧。”
鼓励主动参与
许多家长希望,受“明日科技之星”影响的孩子们能多些,再多些。兴趣是要培养的,不能因为孩子在科技创新方面暂时没有天赋,或者缺少浓厚的兴趣,就减少他们接触的机会。“得奖的孩子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培养兴趣。因为这样的比赛对孩子将来选择专业方向有一定引导作用,多参与多了解,日后或许多一种选择。”
家长反映,得知此类活动信息的渠道还太少——除非热心老师的告知,或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和孩子主动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同时,有些项目的评奖标准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层次,选拔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也较为成人化。“媒体和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类似活动,不要让青少年觉得这些比赛是高不可攀的。如此,他们才能更乐意积极参与,才会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也许,受‘明日科技之星’的无形熏染,他们明日果真成为闪亮的科学‘新星’。”
实习生 张海韵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