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生态学家徐凤翔的新作《高原梦未央》。写她几十年来为高原考察的事迹。写她虽年届古稀,决不含饴弄孙,依然恋战,誓为高原的代言人,将高原之奇美、珍稀;脆弱残破;生态对比如实展示。我仿佛瞥到她又穿着一件本白的羊绒外衣,矫健地矜持着高原女儿的风度跨进我的病房,和我促膝谈心。
徐凤翔说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不打折扣。她从藏东南波密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站,我以为她画了个句号;哪知道她回到北京又开辟了灵山生态研究站,在门头沟双清涧。十年时间,艰苦经营,颇有成就,友人为她在灵山小木屋前的木条椅上,拍了张闲坐的照片。问她今后是否以静为主啦,对这张照片,她曾配诗曰:
此生阅历万重山,心波浩淼难驻鞍;
且祈绿染天涯路,木屋庭前话安闲!
实际上表达了她不能以静为主,而是要走向大高原对比,寻绿探源。期盼绿染天涯,才做安闲打算。好一个绿染天涯,岂不是将以生命偿环保,活两百岁也达不到啊!
虽来日无多,幸有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她进行大高原生态对比考察的项目。真是太好啦!新世纪伊始,她又邀志同道合者共赴征程。
2002年,她考察了新疆风沙线,考察阿尔泰-哈纳斯林区……经历了北疆、南疆,天山南北。使她进一步了解到新疆地史上的水陆变迁,丝绸之路和历史古城的兴衰,风沙的缘由与威力。目前有定位为旅游大省之说,可真使她提心吊胆。她怀着关爱与叹息,拍摄了《新疆生态行》,还发表了10篇有关文章。一个知识分子在建国大业前又能做些什么呢?!
2003年,她重点考察西南高原,怒江流域……
2004年,她乘越野车从北京出发西行:经太行山,跨黄河,观壶口,沿途经陕北、甘肃、青海……
西北干荒之地,原本以黄色为基调。在中条山系却看到了人工种植的云杉林,使得苍凉的大地上,看到了绿意,看到了生机。还在延河边,看到水域,支沟,坡面上的针阔混交林。而作者1978年去延河边,感到心中的宝塔山,处于一片苍茫中。时隔20年,也出现了山青水绿,和谐宁静的景观。这一个个绿点,是希望,是曙光,也是方向。
2005年,与绿色家园的朋友们,再访欧洲中部的波、捷、斯、奥、匈多瑙河沿岸5国。
波兰的首都华沙,是一座绿化之城。浓阴郁闲,绿地似毯,全市有65座公园。人均绿地面积达78平方米。宁静的街头,竖立着哥白尼的雕像,地面上是他的“地心图”。
居里夫人家位于小街旁的二层小楼。小楼上是居里夫妇的实验仪器,很普通,难以想象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是出自于此。居里先生就是在故居前的小路上被马车撞倒而死的。
徐凤翔他们还参观了二战时期的威斯康辛集中营。成堆的囚徒的眼镜,囚徒的头发织成的布,儿童的小鞋堆成山,高大的焚尸炉……令人震慑。这是反战的教育,是保护与珍爱和平的教育。
我不能继续抄书了。我买来一只足球大的彩色转动地球仪,追踪着徐凤翔的脚步。
考察组由于感觉到未见到亚马逊森林和河道的全貌,就租了架5人小飞机。在水面500米上空飞行。众人担心徐年近八旬,就给她让了个靠窗的位置,使她不知道自己是鸟还是鱼,沉浸在水中,在林中。
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是全球的绿色之肺。它位于地球之南,遥远的赤道地带。经过赤道线时,当地用水桶和漂浮的小柴棍,让游客观察小柴棍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同的指针效应。在北半球,小棍顺时针而动;南半球时则逆时针而动。宇宙神秘真是妙不可言。
草原上斑马与羚羊结伴而行,声势浩大,为了宏观地观察它们大迁徙的过程,徐凤翔们攀上了热气球,用摄像机捕捉这难得的镜头。
我还忘了写1987年,她应邀去日本参加国际会议,会后沿富士山考察植被带,直至3650米的火山口。日本保留有火山口遗迹、地震灾害性的状况,以教育公民勿忘岛国、贫国、危国的现实。
1990年。徐凤翔的女儿定居美国多年。她曾多次探亲访美,去观大瀑布,并顺势而下,到旧金山、波士顿、新奥尔良……巧遇肯尼迪发射火箭,她和女儿女婿在私家车里观看了火箭发射。她还孤身去了夏威夷群岛。在美国旅游很方便,乘灰狗长途车即可达到目的地。映入眼的是椰岛、蕉林和菠萝种植园。水蓝地绿,相映生辉,夏威夷三大岛各有特色,收获颇丰。
《高原梦未央》通俗易懂,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定理,而充满好奇、童趣、幽默、徐凤翔真难得。我很笨地写了序言,尽了介绍的责任,愿大家都找来看一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环境生态的一个小绿点,也是绿染天涯的一个积极因子。更愿我们国家的决策者警惕,更加重视落实地球环境保护政策,为当代更为后代保留一个绿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