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雅安地震满月。灾区归来多日,仍记着几条新闻。
震后第一天下午,两条截然相反的震中灾情,流传于各主要新闻网站,叫人摸不着头脑。
“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直升机在龙门乡上空盘旋时发现,部分房屋倒塌,但大部分房屋受损不太严重。”
还真是“天壤之别”,孰真孰假?在龙门乡,我看见不少垮塌房屋,但没倒的,更多。前一条说“99%”,言过其实。后一条也不准确。没垮塌不代表受损轻。其实,震中所有房屋都受了“内伤”,结构、内墙伤痕累累,没人敢再回搬,受损还不严重?
判断灾情时,轻言比例,光看外表,都不靠谱。
震后第三天,成都商报刊登消息称,灵关镇有山体垮塌,现场救援负责人证实,确有四车被埋,包括一辆大货车和一辆轿车,另两辆车不详,掩埋人员不详。
明显前后矛盾——既然被埋车型“不详”,“确”从何来?
我那天就在垮塌现场,身边多人自称目击者,言之凿凿,提及多种车型,包括一辆载着十多人的中巴车。问题是,大滑坡必然扬起漫天尘土,远远望去,如何辨得真切?更何况,地震时人人自危,哪里顾得上定睛细看?
十多米高的土堆,不铲到底,谁也不知埋着什么。结果挖到深夜,车轱辘和人影都没有。真相不言自明。
震后第五天,突闻好消息,新华社对外部官方微博发文说,24日下午,蓝天救援队在宝兴县发现一名78岁男性,是地震72小时后搜救出的首名生还者。内容简要,缺少细节。
5年前在汶川,“黄金72小时”的概念深入人心,一直救到第8天,仍有生还者。所以这一次,许多人期待奇迹重现。事实上,雅安房屋受损多为结构性,而非粉碎性,被埋废墟的情况较少。
可有些人偏偏就是喜欢“打造”生命奇迹。
关于那位78岁男性,另有一篇详细报道——24日,搜救队在“孤岛”宝兴发现老人时,他躺在家里,肋部骨折,有并发症,随时可能恶化,甚至威胁生命,与其家属商量后,决定抬下山医治。
救援很辛苦,救命也没错,但躺在床上由家属陪着的老人,能算72小时后救出的首名生还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