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从东区来
许云倩
  许云倩

  梦醒时分,我感觉自己的眼角是湿润的,不敢抬头离枕,怕丢失了那个梦。梦中,我家那个小园子的戗篱笆被暴雨冲散了,满地的花草、攀藤的瓜果一片狼藉。心痛的感觉,明知是梦,还是延续了长时间。在梦昭示给我的潜意识中,儿时的大院,是我出发的起点,给我烙下一生难以涂改的文身。

  一个朋友看了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后,告诉我一件往事。当年,她初次踏入男朋友的家,男友母亲问了她一句:“你家住大杨浦还是小杨浦?”她顿时窘迫到脸红,怯怯地反问:“什么是大杨浦,什么是小杨浦?”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一问一答间包含了多少攻守进退和上海的区域文化差异。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不知什么是大杨浦什么是小杨浦。但这家女主人提问的方式和语气,显然已经是在表露她对女孩子家庭出身的不满,一种上只角居民对下只角居民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女孩子即使没被她吓退,至少在气势上已经成为她的手下败将了。后来她们也确实没有婆媳的缘分,但这个问题一直是女孩心底的一小片阴影,直到她有一天真正强大了,才当作笑谈与我分享。

  生活在军工路,当年已是市区最边缘了。我们并未觉得有什么缺失。我的多数二院小朋友,父母都来自全国各地,很少去市中心,难得出去便说:“到上海去!”而我们家,因为每月要去探望四位老人,所以对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文化并不陌生。中午在外婆或奶奶家吃好午饭,父亲通常就坐不住了,要去同学或朋友家串门,通常又喜欢带着我。于是,我跟着父亲去静安新邨他的同学家。有时又去父亲另一位同学的父母家,长江公寓——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当时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还住在那里,而张爱玲也曾住过301室。上海人家的规矩,有孩子来作客,不能干坐着的,有时是一块放在碟子里的简砖(简易包装的冰淇淋),有时是一碗馄饨。长江公寓的柳家阿婆一般拿只钢宗镬子到黄河路上买生煎给我吃,我坐在她家窗边,能看到她在马路对过楼下排队的身影。不吃东西的时候,我很安静地听大人说话。说的都是些有别于我们家属大院平时的话题,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有一家人家,大概是父亲的朋友,男主人喜欢玩电影胶片和放映机。我在他家看过小电影,是个新闻纪录片,庄则栋率团访问哪个国家。外婆家在三角地菜场附近,有时会听说些弄堂里的家长里短,但因人小,一点也没兴趣。倒是暑假常住奶奶家,奶奶家在杨浦区比较热闹的地方,邻里间故事多些,有一次不知为何,隔壁弄堂的一个姑娘跳井了;没事时,邻居家的婆婆数落媳妇的种种不是,让我多少感受到了上海的市民文化。但总还是一个旁观者,隔着一层间离的薄纱。

  屈指数来,我搬离沪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住在那里的时间,但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年少时早已铸成。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两个同事在办公室给几个年轻人介绍对象。女孩是我父亲单位的助教,男孩有好几个,有的是单身的,有的是一起来玩的,尽量不想搞成一个俗气的相亲,只当作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后来女孩说她比较中意在媒体工作的一个朋友,他们也有过一次约会,随后就不了了之了。我听男方说,因为女孩有出国打算,而他没有,就此别过。我和父亲谈起此事时,说起其中另一个复旦子弟倒是全家除他之外都出国了,他肯定迟早也要出国的。父亲有次告诉了助教,助教责怪道,你们为什么早不告诉我?我诧异,她也太直白了,找寻另一半不是该看两人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理念和共同语言吗?怎么以能否出国作为唯一的前提呢?虽然当时出国似乎是一件让人非常骄傲的事情。

  中年之后,我写过一篇文章,对于中心城区的市俗标准、市井文化多了几份理解,我的那个杨浦的朋友,背负了多年大杨浦小杨浦之阴影,今天,对我说,终于跟自己和解了!那么我想说,我和上海主流的西区文化也和解了,但那层薄纱依然还在。喝杨树浦自来水厂的水长大的人,身上终是带着东区的泥土气和青草味。

  (本文为许云倩散文集《东区故事》后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健康
   第B0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新民教育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专版/新民教育
“何必曰利”
我从东区来
沪语评话杨乐郎
静安诗草
再读“舌战群儒”
学习是一生的事
书法
美国版夜光杯A24我从东区来 2016-06-29 2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