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三国演义》,见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战胜了许多儒生,大感快意。这些儒生都才高八斗,没一盏是省油的灯,他们轮番向孔明激烈发难,可是只有张昭还对抗了几句,其余的基本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应该说,诸葛先生是有幸的,他舌战的对象是知书达理的儒生,他们都有君子之风。这些儒生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联蜀抗魏确实要冒极大风险的,但他们毕竟是讲理的儒生,虽然只交锋了一个回合,便自愧不如,知趣地默然退下。相反孔明倒有些欠厚道,与陆绩辩论时,他说实质问题前先坏笑着调侃:“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原来陆绩幼时曾在袁术处偷了三个桔子,想孝敬母亲的,没想这么多年后给揪住了小辫子。好比跟人辩论,开口就问:“哈!您不是当年在幼儿园里偷了小朋友棒棒糖的阿三头吗?”不等切入正题,对方就气馁了。其实,陆绩很可以为自己的孝心辩解,他怀桔的事迹后来是上了《二十四孝》的。
难道君子都出在古代?遂又揣想:东吴也未必集中了那么多君子,如果诸葛亮碰上的不是自重身份的儒生,而是死缠烂打的泼皮牛二式的角色,他手中又无有杨志的宝刀,那回书该怎么写呢?
我现在坚决相信,那“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只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大智慧,诱惑如我当年那样的懵懂少年读着大呼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