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张正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歌坛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一曲《红杉树》更让她声名远扬至大洋彼岸,“含情而不过,微笑又蓄真。嗓音也堪佳,举止有余音”。这是一位老作曲家听了张正宜演唱后所赋的四句诗。35年前,张正宜从舞台上毅然退下,选择了给静安老年大学声乐班上课:“我要让大家都会唱。”参加老年大学声乐班的学员基本都是从零基础学起,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参加声乐班之前的发声自然是“业余”的。“唱歌不就是用嗓子来唱的吗?用气息唱,怎么唱啊?”面对学生的提问,张正宜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入门。“就好像你搬一架钢琴,很重,你就会屏一下气,腰部会一紧,一股气会涌上来。这就是唱歌的用气。”在她的专业指导下,班上学员们进步很快,歌唱成绩显著提高。
学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在课堂上,张正宜是“严师”,课堂外是“益友”,年龄相差不多,许多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似亲朋。毕竟年近八旬,几年前,张正宜的膝盖突然红肿并有积水,痛得难以行走。当她不顾疼痛,依然从闵行区赶到静安区上课,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全体学员起立向她鼓掌致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教‘老学生’唱歌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纠正他们的发声、音准,我享受到的是远胜于舞台上的温暖和欢乐。”张正宜说。
美好年华
这些参加合唱表演的静安区老年大学声乐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几乎达到70岁,跟着张老师学习声乐已达八年之久的秦曾娴也年近八旬了,但是,在台上歌唱时风采焕然,张正宜依然保持着舞台上的习惯,不认真化好一个完整的妆容,坚决躲开照相机的镜头。用张正宜的话来说,“80岁不算什么,一唱歌,声音就像小姑娘一样好听,就变成60岁了”。
35年来,张正宜的学员们有些陆陆续续地因为年龄原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合唱团,她仍然站在台前,活跃在声乐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带领着大家高歌,“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张正宜的美好年华,更多地洋溢在与同好者共同的歌声里。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