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嘴里叼着一支烟,一只手里拿着打火机,想了半天却迟迟没有将烟点燃。曾经,这个熟悉的动作只要两秒钟就可以轻松完成,然而,这一刻却变得格外漫长。最终,小王果断扔掉了那支过滤嘴快被咬坏的香烟。随后他打开手机,进入一款APP,按下一个标着“成功”的选项,手机上弹出了“恭喜晋升”的界面。至此连续戒烟达11天的小王成功晋升为“团长”。
在这个名为“戒烟军团”的APP社区里,像小王这样的人已经数以百万计——短短两年,“戒烟军团”下载量超过300万次,活跃用户超过100万。
这款软件的主创人员是曾有15年烟龄的吴碧波。2009年,吴碧波的母亲被查出肺癌晚期。由于担心化疗的痛苦,吴母一直拒绝接受治疗。吴碧波做出“两全的提议”——母亲化疗,自己戒烟。母亲长期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能戒烟。吴碧波以此鼓励母亲,也与母亲共勉。母亲接受了他的提议,开始治疗,至今身体健康。而吴碧波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戒掉了长达15年的烟瘾,兑现了承诺。
因为了解戒烟的痛苦,吴碧波决定做一款帮助烟民戒烟的软件,同时也可以弥补市场的一个空白。“每个烟民都有戒烟的需求。烟民比非烟民更明白香烟的危害,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方法。”
2012年4月2日,软件正式上线第一天,当天用户下载量仅260人。这个数据并不算高。然而团队并未就此放弃,“我们发现选择了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并且耐着性子把它做得很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直到2013年11月的一天,团队突然发现后台的数据显示每个应用市场的下载量都突然飙升,平均达到了每分钟600次左右的下载量。起初他们以为是服务器出了故障,后来通过论坛的用户发帖才得知是央视的一档戒烟题材的新闻中提到了戒烟APP,并给了“戒烟军团”一张截图特写。
研发中,“戒烟军团”重点在“温情”、“感性”及“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其开发的心理理论依据是借鉴了美国嗜酒者互诫协会的理念。
该协会又名戒酒匿名会,1935年6月10日创建于美国,所有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而携起手来,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互诫协会诞生至今,其戒酒方案已经使200多万的嗜酒者戒酒,得到了全面康复。
带着这样的理念,团队在1.0版本就上线了论坛功能,用户可以像使用社交软件一样发布状态、寻求经验,也可以分享经验,或者寻求鼓励与支持。与其他鱼龙混杂的社交平台相比,“满满的正能量”也算是一道风景,而这也正符合主创团队打造“治愈系”的愿景。
该软件上线以来,两年间帮助用户减少吸烟8158万支,“节省金钱”总数约6219万元人民币,连续戒烟超过100天的也有近1万人。
赵鸿宇 米思源 宋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