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同行们早就习惯了他的“医痴”作风。上世纪90年代,33岁的他,辞去了瑞金医院的工作,跑到张家港市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当起了“村医”。他的这个决定,着实把他的老朋友、原华山医院胆道疾病专家蔡端教授“吓了一跳”,“跑去乡下当医生,什么思路?”为了钱?张家港经济条件虽然还不错,但远不能提供比上海更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为了当领导?图名气?胡海去乡镇卫生院工作,也远远谈不上能有多大发展,甚至连职称评定都成问题。
蔡端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家伙在张家港那个乡镇卫生院工作了不到两年时间,总共做了1500多例胆囊微创手术。蔡端当场惊呆了,“一般情况下,每天做4台手术,一周做7天。”这样的手术频率,别说在张家港地区,就是放到上海,都高得惊人。
最近,这个“医痴”又开始埋头搞起了研究。他发明的非气腹单通道手术装置被应用在临床。一名40岁男性患者同意成为医生发明的首个试验者,一个软长条状气袋从脐部两厘米的切口处被放置到他腹中的病灶部位,经充气后,为微创手术腾出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柱形通道。
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却解决了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微创手术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如何既能腾出腹腔内的手术空间,又能避免由此给病人带来的风险。通常情况下,进行微创手术,要进行“气腹”操作,即向病人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气体,使得腹腔膨胀,为手术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但这种方法会增加气腹手术的风险。
胡海的发明,避免了悬吊类免气腹装置对腹壁提拉造成的损伤,同时避免了提拉设备对手术医生操作的影响,还能较便利地利用膨胀气袋形成的支架推开腹网膜及胆囊周围脏器,最大限度创建了手术空间。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