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顶尖的神经外科专科医院有着“北天坛,南华山”的美谈。14年前,毛颖独创了脑血管搭桥技术。这项个体化治疗脑动脉瘤的创新理念问世以后,脑动脉瘤从“不治”变为“可治”。
大脑里布满密密麻麻的血管,一旦为大脑提供养分的血管被堵塞,就会导致大脑的功能丧失或减退。于是,毛颖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如果能够把大脑里其他血管嫁接到被堵塞的血管之处,通过脑部其他地方的血流来供应即将缺乏氧功能的大脑组织,从而使原来“干涸”的地方得到氧供、变得滋润,那么病患的大脑功能就可能恢复得更快,或许,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患因为失去氧供而导致大脑功能的丧失。“所谓的搭桥,就是把原有大河流里的水流分一部分到小河流里,这就相当于开凿了一条新运河,让水流在各河道之间能够四通八达。”
毛颖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特别在脑血管病(脑动脉瘤、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和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治疗中取得突出成绩。他手术精湛,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因为临床工作突出,2012年荣获上海市“十佳医师”称号。
毛颖针对脑胶质瘤展开临床手术治疗和科学研究,协助周良辅院士,采用功能影像导航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肿瘤安全切除,使脑胶质瘤的切除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他参与制定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规范,提出个体化治疗脑胶质瘤的新理念。
忆当年,医学院毕业后初出茅庐的毛颖也像其他年轻医生一样,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曾经有过失落、怅然与迷茫。“刚踏上工作岗位,最堪忧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复杂又精细的工作产生焦虑的心情。神经外科手术凶险异常,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死亡或致残的几率很高。当我面对花了很大精力去救治的病人,最终依然无奈离世,此时的挫折感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当医生拿这个失败的手术作案例分析时,会评估我的手术方式是否正确、手术操作是否合规、手术过程有没有闪失,在接受审视的过程中内心要承受非常巨大的压力。”
有时,毛颖也会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恐惧与迷惘。“然而,‘过失’是良师益友,始终伴随我成长,通过不断的积累与总结,我的临床经验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内心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
毛颖,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