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船舶业经营惨淡
在温州乐清市,大部分的订单都集中在几家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很难分到一杯羹。“去年下半年起就没有接到过大订单,陆续接手的几个小订单也只是千吨级的小船,根本吃不饱。”一位造船老板告诉记者,由于订单减少、造船企业多,一些小企业已经好几个月开不了工。而为了争抢有限的订单,部分企业不惜低价接单,导致船企利润急剧下滑。
“2004年以前我们排第一,而现在不仅排第四,和第三位的距离也非常大。”在乐清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胡志兴看来,当年乐清造船业曾遥遥领先于台州、舟山、宁波等地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2010年舟山的船舶行业创造了500亿元的产值,而当年乐清只做了30亿元。
“新订单难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又都在涨,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殿君说,在多重压力下,2011年浙江的造船企业船舶完工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涉足高技术产业
温州造船以往多以散货轮为主,层次和技术含量都不高,近年来又由于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温州的船舶产业进入低谷,整个产业链萎缩。面对危机,船舶企业都急于寻找出路。
“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36条’,鼓励民资进入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我们涉足建造科考船提供了契机。”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再波告诉记者,此前我国的远洋科考船基本都是国资企业建造的,民资从未涉足。而我国现有的科考船只有十几艘,远洋科考船的不足已成为发展瓶颈。
为此去年下半年,太和航运和国家海洋二所联合建造一艘科考船。船上的科考设备由海洋二所负责提供,而整船的设计、建造均由太和航运负责出资。建成后科考船将归太和航运所有,国家海洋二所在使用时,将支付船舶使用费。“打造国内第一艘由民营资本建造的科考船,不仅可以提振行业信心,还可以引领温州的造船业向高层次发展。”邢再波说。
建造“全能型”科考船
记者从设计图纸上看到,这艘由温州民资打造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分水下3层、水上4层,船上设20多个实验室,可连续航行1.2万海里。
与一般科考船侧重考察某一领域不同,这艘科考船可谓“全能型”,建成后可对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其科技含量绝不亚于中国明星科考船“大洋一号”。船上一套多波束海底探测系统,包括海底成像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旁侧声呐系统等高科技水声探测设备,可对海底地形地貌等做全面勘探。该船将于明年6月完工,届时这艘民资科考船将加入国家科考船行列。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