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了夫妻双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均为留美博士的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权华及首席技术官王尤崎,听两名“海归”叙说落户上海的理由。
“海鸥”变“海归”!
以“高通量实验技术”为研发目标的亚申科技,为什么选择上海为研发基地?权华说,自己1977年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国外虽然事业有成,但知识分子的“恋国”情结很强,总想为养育自己的那块土地做点什么。
2001年回国考察,权华和丈夫王尤崎深感政府非常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跑遍北京、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综合分析下来,上海的工业基础好、专业化程度高、集聚了众多的科技人才,总体创业环境最适合亚申。最终,我们从国内国外两头飞的‘海鸥’,变为将创业基地安在浦东张江的‘海归’。”
“海归”胡不归?
记者提起不久前网上流传的一篇美籍华人教授的文章,《给我一千万也不当“海归”》。文中列举种种“海归”不归的原因,其中包括国内的诚信环境、生活品质、办事效率、教育环境、医疗养老条件等。这对夫妻当初是否也有这样的“纠结”?
“其实,这样的‘纠结’我过去几乎每年都有。”王尤崎坦言,“尤其是看到儿子成绩单的时候。”对已有家庭的人而言,“海归”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人,乃至一个创业团队的事。“如果是要享受舒适的生活,确实是国外环境好;如果要发展事业,国内的发展空间更大。”
王尤崎夫妻俩有一儿一女,从小在美国生活,到了上海,离开原来的玩伴,教育环境也大相径庭,两人都表示还要回到美国去。但是,女儿读书自觉,成绩优秀;儿子却有点调皮,很让夫妻俩担心。“所以过去每次收到儿子的成绩单,我就要‘纠结’一次,考虑要不要回美国去。好在现在儿女双双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才慢慢心定了。”
有过同样“纠结”的人,在亚申科技还有很多。因为公司汇聚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精英,有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很多人的家人都在国外,“我们开玩笑叫他们‘内在美’,所以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上海‘遥控’国外的孩子起床、辅导学习等等。”最终,一部分人坚守了下来。
人才冲啥来?
如何吸引“21世纪最缺的人才”?不久前,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是冲着事业来的,不是冲着政策来的。”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开始大力推动“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而且把国际化人才、创业人才作为打造人才核心优势的重中之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启动“1116”引才计划,即在5年内分别集聚10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上海“千人计划”人才和浦东“百人计划”人才,以及600名以上浦东急需的金融、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亚申科技,所有合格员工都持有公司期权。公司的理念是,通过这样的机制激励员工把公司作为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与公司共同成长。王尤崎建议,如今的上海,生活成本、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对企业用人留人造成直接影响,有关部门也需多加研究,创造让人才安心的软环境。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