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篮球运动在其发源地美国曾一度被称为“笼球”,韩国篮球协会的汉字名称至今仍为“笼球协会”,原因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的篮球比赛经常被情绪激动的球迷打断,他们冲进场内殴打对方球员,甚至双方球迷和球员群殴,比赛不得不在用粗铁丝编成的铁笼子里进行。即便如此,有些极端的球迷,还会用矿灯和毛衣针做武器,对发界外球的对方球员进行烧灼和扎刺。这样的场面,致使早期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屡屡夭折。
直到1946年美职篮NBA的前身美洲篮球协会BAA成立,采用职业冰球联赛的成熟规则,对于比赛进行职业化运行和管理,职业篮球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
职业化和标准化的“赛事运行”,是当今大型赛事和职业联赛成功的重要保证。
北京曾经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的合同要求,筹办和运行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令人遗憾的是,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并没有被运用到中国的职业联赛和其他大型赛事中。“赛事运行、功能分区、人流分区、人员权限、观众服务、媒体运行、媒体服务、新闻服务、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突发事件、运行团队……”这些4年前曾经的世界水平的运行实践,这些并不需要太多资金和人员投入的好办法,至今对于中国的职业联赛来说,依然还是一知半解的名词和可有可无的摆设。如果“3·11事件”当晚,真正做到了“人流分区”管理一项,就不会再有之后的围堵客队、杯盘狼藉、一地鸡毛,斯文扫地。
由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缓慢,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等原因的制约,中国的三大球职业化先后进行了18年,但是其核心还是锦标和成绩。CBA山西主场本赛季已经是第3次发生投掷杂物事件了。CBA联赛从上个赛季开始,媒体与裁判、球迷与裁判、球迷与客队等各种冲突此起彼伏。这好比我们的比赛对抗已经达F1赛车的水平,但是赛场保障和赛事运行水平还停留在乡村公路的等级。对于联赛品牌建设和保护、市场营销、球迷体验、媒体服务等领域依然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出事前浑浑噩噩,出事后措手不及,完事后置之脑后,再出事依然如旧。
中国篮协的CBA竞赛手册厚达422页,很多规定和章程都白纸黑字赫然在目。但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同样重要,否则等于一纸空文。
“笼中人”是职业篮球早期的伤痛,这种伤痛不应该在百年后的中国重演。和交通法规一样,大型赛事的管理运行理念和方式,也是从众多事故的鲜血和生命中完善起来的。一个成功健康的职业联赛发展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3·11事件”可以成为中国职业篮球发展的契机,坏事变成好事,用真正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管理,去运行职业联赛。有法必依、有令必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违法必究,违令必惩。综合治理,整体提高,只有如此,中国的职业体育才能健康发展。
新华社记者 单磊 徐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