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小说《一家商号的历史》,描述了一家书店发展成一个大型商铺的故事。营销学家们可能会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我读来却觉得别有意味。
商铺老板西多罗夫开始时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痛心于小城陷在愚昧和偏见中,停滞不前;他不愿意看到年轻人没有理想,丈夫打老婆,猪满街跑;他认为必须要做些什么,给这个小城注入思想。
于是他开了小城里唯一的一家书店。他坐在柜台后读深奥的书;他努力按正直的方式思考,赶走“吃鳊鱼粥”这样的“庸俗思想”;他对误闯进商店买醋的姑娘鄙夷不屑,嘲讽她“走错了门”。但是书店三个星期都没有顾客,第一位顾客询问的是有没有石笔卖,促使他决定兼卖各种文具。随着顾客要求的增多,他的货品越来越丰富,最后书店成了一家大型商铺。他还开起了酒馆,据说还要接着开浴室。那些曾让他引以为豪、鄙视俗人的书,却早已被低价处理掉了。
小说结尾处,老板的旧日朋友们与他谈起文学,谈起进步,他眯起眼睛,摆弄胸前的粗表链:“这种东西跟我们不相干。我们是干比较实际的工作的。”这位伪理想主义者终于不再掩饰自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英国小说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书店》,讲的也是一个小城与一家书店的故事。格林夫人用仅有的一笔小小的积蓄,在一个闭塞沉闷的小城里开了仅有的一家书店。不同的是,她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学识,却对书有着真挚的热爱。理想主义者不懂得应时而变,因此遭遇了全面的失败,书店被侵吞,积蓄消耗殆尽。她不得已离开小城,并且为自己感到羞愧。正如小说中所说,善良的心在涉及自我保护这类问题时并没有多大用处,理想主义在面对“力”与“利”时,也往往软弱而无用。
如果我是西多罗夫的旧友,是不会与这位新贵谈文学而自讨没趣的。而如今的实用主义者们也不用眯起眼睛摆弄表链了,他们会直视你的眼睛,炫耀自己的成功和自信。理想主义者们则会像格林夫人一样,为自己的不通时务与失败而羞愧地低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