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头,从前视为野菜,江浙田野间,生长尤多。上海城内亦时可见它的踪迹,记得小时,曾至附近公园挑过此物。十余年前,搬迁至浦东的学校,河边有一片草地,春暖时节,那里就涌出蔟蔟野草,其中有荠菜、马兰头等,三五女同事,拿剪刀、袋子,闲时蹲在地上摘取。想起从前儿歌唱的“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觉得很有意思。
母亲最擅拌马兰头,挑其嫩者,开水略煮后切细,另用切细之五香豆腐干相拌,加盐、麻油等佐料。冷拌马兰头,不惟碧绿悦目,我喜欢它惬人齿颊的淡淡清香,独特风味,觉得它实在不逊荠菜。马兰头的吃法不止冷拌,曾在崇明买得干马兰头,用之烧肉,滋味也令人难忘。崇明的朋友说,从前崇明田野遍地马兰头,农人多多采撷,晒干备食。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兰头:“南人多采汋晒干为蔬及馒馅”,可见将马兰头晒干贮存历史的悠久,得尝如此风物,自然也让人开心,可惜从未尝过马兰头馅的包子,稍存遗憾。
偶读明人王磐的《野菜谱》,知马兰头原名“马拦头”,田野路边丛生的马兰头会阻碍马的通行,故民谣有:“马拦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尽情生长的马兰头,可长至七八十厘米,所以有拦马之说。但马兰的得名,《本草纲目》认为其叶似兰而大,民间称物之大者为马。也不知确否?明代另一植物大家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说“究不得其名马兰之义”,为什么叫“马兰”?他觉得已难以弄清。但马兰头的叶确与兰相似。马兰头入夏开花,所开之花似菊花而色紫,我曾见过这种紫色小花,也自有风致。马兰头又有“紫菊”之名,也是很贴切的。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说到唐僧师徒曾在一个樵夫家里吃了多品野菜,其中有“烂煮马蓝(兰)头,白汋狗脚迹。”马兰头与狗脚迹天然相对,狗脚迹也是从前常见的野菜,霜降以后始生,叶如狗的脚印,故名。
陆游《戏咏院中百草》诗:“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荠菜、马兰头等野草,既是儿童的娱乐对象,又可充作肴馔,为具有童心的诗人所神往,也是自然的。
清人袁枚的《隋园诗话补遗》一书,说上海有一官员离职,同事在江边为他饯行,村童以马兰头献。某守备(五品武官)赋诗云:“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马拦头者,野菜名,京师所谓“十家香”也。用之赠行篇,便而有情。
读这段文字,知马兰头北方又名十家香,民间尤其儿童视为佳物,以致清廉的官员离职饮宴之际,儿童竞用此物相赠,而同列武官也为之赋诗。这样的场景不惟风雅,而且显示出彼时官员亦有甚亲民,所以百姓甚至儿童亦颇爱之者。袁子才的目的,原在记录某武官的诗作,当然不必故意溢美,所以其中反映出的难得的官民和谐,官员与民同乐的图景,就让人觉得温馨而难得,难免浮想联翩的。而我读了这样的文字,不期然对马兰头这种寻常的蔬物增多了几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