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普不逊于做科研
与会者普遍认为,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稀缺,和国内强调实用性、工具性的教育理念以及趋利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对于科学家来说,写科普作品一点不比做科研省力,却不能像学术论文一样,给职称评审、晋升加分,还会被视为“不务正业”。出版机构眼中,科普作品的读者相对小众,难上畅销书排行榜博取眼球。
国外有科普写作专业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指出,科学家写科普文章并不驾轻就熟,大多科学工作者只能写出通俗版的“科学讲义”。文汇报科技部主任江世亮列举了一系列有世界影响的科普力作,如《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临界》等,指出其作者通常不仅仅是专业的科学工作者,还兼有历史文化甚至大众传播的学科背景或从业经历,有的还接受过科普写作专业的培养。实际上,科普写作是一门专业。目前,全球有十几家大学设有科普写作专业,国内却几乎没有。
近年来,许多民间的科学爱好者自发投入科普创作。“科学松鼠会”成员之一、网名“丁丁虫”的丁子晨也坦言,在科普创作中常有“空白感”,很渴望学习科普写作的专业课程。听说华东师范大学正在筹备培养科普写作人才的研究生专业,“丁丁虫”跃跃欲试。
本报记者 马亚宁
相关链接
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是当代美国也是世界最顶级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产量惊人,创作和编辑的各类科学作品近500部。截至今年3月,其著作中文(简体字)版已达106种,是中国大陆中译本作品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这些作品启迪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心。
阿西莫夫每天坚持写作10小时且终年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