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十大风味小吃中有一款名叫鸡子杜饼。我初到无锡的时候一尝此饼,大有惊艳之感,真是风味独特,别处是品尝不着的。
无锡的鸡子杜饼似在我家乡苏州也有,苏州把这种饼唤作“蛋面衣”。如同无锡不加鸡蛋的就叫“杜饼”,苏州无蛋者则称为“光面衣”。不过相比较之下,无锡的这款点心应胜于苏州。苏州的“蛋面衣”只是发酵薄面饼和着葱放在平底锅里油氽,到一定火候再磕只鸡蛋,鸡蛋氽熟,“面衣”呈黄呈脆,当然是很好吃的。但无锡的鸡子杜饼工艺要考究得多,无锡鸡子杜饼是有馅心的。馅心者何?系猪板油或网油的嫩油渣剁成末,拌上葱油和适量的糖、蘸花椒椒盐裹入饼坯,揿成饼状。揿时用手蘸豆油,然后放入平底锅里氽,中间用手指轻戳一小洞,以不露馅心为好,瞅准火候,打鸡蛋敷饼上,蛋熟饼也脆。这款鸡子杜饼大而薄、脆而香、咸中有甜、鸡蛋又嫩又肥,现氽现吃,好吃实惠。
这里我想展开说说鸡子杜饼名称的来历了,关键是其中的一个“杜”字。
初次领略此饼,我还以为杜饼者即大饼也。因为吴语中“大”即读成“杜”,但无锡人就是不肯含糊,非把它读成鸡子杜饼不可。问过许多老无锡,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或以为就是大饼———贴在炉子里烘的读“大饼”,放在锅子里氽的则约定俗成念“杜饼”。对此,我一直心存疑窦,后经过对吴方言的探究,终于明白,无锡人读“杜饼”不是约定俗成,更非苟且,而是非常有道理的。
“杜”通假于“土”,是“土”的古音。《诗经》“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徂漆”中就是读的“杜”音(王引之考证)“杜饼”等同“土饼”,含有“自制”、“家做”之意。吴方言小说《何典》第二回:“土地老爷也未便杜做主张,就将令亲轻轻饶放。”杜做主张,就是自作主张。南宋时苏州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四有云:“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酒来。”杜茅柴,就是自酿的家酿酒,用茅柴作漉酒之具,故称。清末民初上海人胡祖德《沪谚外编》云:“还有杜布,两双鞋底、交与嫂嫂、骗骗小弟。”杜布,即土布、自家织的布。叶圣陶《四三集·招魂》:“青布长衫,杜做布鞋,姜黄的脸色,瞪视的眼神。”杜做布鞋亦即自家做的布鞋了。还有清代常州人赵翼在《陔馀丛考·杜撰》中把本地出的米叫杜米,自家竹园里产的笋叫杜园笋……都是很好的例证。
再联想到从前吴地人把自己操办喜酒叫做“杜办”,江阴人把黑糯米酒叫做“杜酒”,凡此种种,都可以印证无锡鸡子杜饼便是自家制作之饼、土饼。要不然,何以普通的家庭主妇都会在街头巷尾生起炉灶,娴熟地制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