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描写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命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一次极为难忘而激动人心的经历。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的心一直被一种持续而巨大的力量感动着包围着,始终被书中散发出来的精神的崇高引领着燃烧着。《国家命运》告诉我们,两弹一星对于我们这个曾经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仅是一个大国实力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大国的尊严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积健为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彰显。诚如张爱萍上将指出的那样,“原子弹不是武器,它只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国家命运》以一种宏大叙事的史诗气质史诗视野,以一种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全方位、全场景、全时段再现了中国两弹一星从1954年8月20日彭德怀元帅邀请钱三强先生讲原子弹原理起,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直到1996年7月30日我国政府庄严宣布暂停核试验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每一个重要节点,每一个重要日子,都有着极为生动而形象的展现。
它第一次向全世界如此完整而清晰地解密了长期处在保密状态之中的两弹一星工程。《国家命运》在以如椽大笔推进史诗叙述的同时,更有一种小型叙事细节的生动性、感人性。始终把目光聚焦到人的身上,着力展示两弹一星功臣、英雄们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细节。因为工程本身的千头万绪过于浩大,无法对细节展开过于铺陈的文学描写,作品凸现的是那种以事写人、以形传神的中国史籍独有的朴素的白描叙事的力量。两弹一星最高组织实时指挥者聂荣臻元帅,67岁高龄8个月内三次西行罗布泊,行前老战友叶剑英元帅深情凝望的目光和久久不愿松开的两双手的细节。又比如他亲临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技术员丁建飞献花,安慰他未婚妻张洁的动人瞬间。又比如他离开基地前夕,死后“来这里,来陪这些士兵、科学家、工人”的谆谆嘱托。在中国原子弹研制中,钱三强任所长的原子能研究所“居功至伟”。最早参与原子弹研制,调配几乎所有科技精英的钱三强先生,这位居里夫人最喜欢的中国弟子,在靠边站以后,听到原子弹即将爆炸的消息,没有丝毫怨言,眼角湿润地说出一句话:“一定会成功的,我相信一定能成功!”还有他留在王淦昌眼里的那个“明显弯曲”的背影,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和大多数表现两弹一星的作品不同,《国家命运》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在最基层为两弹一星做着最基础工作的普通战士、技术员和车间工人。103团全团转业留下的唯一孤儿小兵拉肚子死去的蒋全,加工原子弹心脏铀球后来被称为“原三刀”的上海车工原公浦,马兰基地做豆腐的吴三顺、做酱油的曲从伟、做粉条的杨德伟……特别感人肺腑的是,几乎贯穿全书始终的青年技术员丁建飞和张洁的爱情故事。他们朴素无华的爱情就像大漠深处迎风摇曳的马兰花,在生死诀别中永恒。
这是一本值得从上到下所有中国人阅读的好书。它有助于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确立自己和国家的正确关系。女物理学家王承书面对钱三强三次提出“有什么困难没有”时,回答的是斩钉截铁的三个“没有”,然后远离丈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黄河边的铀浓缩工厂。1985年邓稼先查出直肠癌,国庆节他在天安门广场久久望着高高飘扬的国旗,流着泪喃喃自语:“如果有来生,我还要……走这条路……”为了回国报效,郭永怀在美国毁了自己全部书籍和科研材料,最后为国捐躯。他的妻子说,“永怀说过,他对自己任何选择,都不会后悔。如果有来生,我相信,他还会选择这个职业,选择和你们各位做同志,做兄弟,做战友,一起为国家干事情。”面对祖国的需要,他们所有的表态就是异口同声的一个“我愿意,我不反悔”,“我愿以身殉国”,“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而邓稼先的奖金,原子弹加氢弹共20元。诚如他的老友杨振宁钦佩说出的那样,“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呀!”中国原子弹爆炸前18年,朱光亚曾在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在目睹自己亲手参与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想到的是,“一个科学家,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他的生命才有意义。”钱三强的导师约里奥说过,科学家应该是爱国者,不然科学为谁而用呢?钱三强一生追求一个道理,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我常常在想,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如何面对那些为两弹一星献出了一生的人们。中国的命运就是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只有中国好才有中国人好。读一读《国家命运》将有助于每一个中国人净化心灵。